拿什么来拯救你,“卡奴”

2010-01-12 09:15: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刷出来的“卡奴”

“卡奴”,顾名思义就是银行卡的奴隶。说起自己从月月精光到负债累累的过程,每个“卡奴”都有一部血泪史。
“我有三张信用卡,透支额度分别为4000元、5000元和8000元。”在我市一家企业工作的刘峰向记者讲述了自己成为“卡奴”的经过:“一开始一张卡就够了,可因为谈恋爱,需要钱,这张卡不得不经常透支……”刘先生表示,透支后,一时手头紧张,没能及时还款,在“高人”的指点下,他又办了张卡,用这张卡透支还钱,总算解了燃眉之急。可卡透支总是要还的,没办法,又办了第三张卡。“现在我是拆东墙补西墙,为卡打工了”。
刘峰的困境并非个案,指点他的“高人”也同样过着为卡打工的日子。在信用卡消费蓬勃发展的当下,周围的“卡奴”数目虽然不是很多,但不经意间,越来越多的“刘峰”开始在我们身边出现。
从事文秘工作的张小姐就是一位忠实的卡民。每当外出消费时,她总是先问商家:“能否刷卡?”得到肯定答复后,才刷卡消费。她向记者坦言,这样做的一个动力就是:刷卡能积分,而积分就能换来礼品,我是在为积分而刷卡。
据了解,近年来,为了吸引客户办卡、刺激客户刷卡消费,很多银行在推销信用卡时,都推出“积分兑换礼物”的活动。兑换的物品很诱人,不仅有钱包、化妆品等日常用品,甚至还有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品。因此,不少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变成了“积分一族”:为了积分兑换礼品,她们刻意甚至盲目地刷卡消费,买什么东西不重要,买的东西贵贱不重要,重要的是卡上的积分又朝着预期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刷卡不用付现金,这就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刷的不是自己的钱。”这样的心态让很多持卡的年轻人在潇洒地刷卡时经常“刷爆”。每月收到信用卡账单的日子成了“喜刷刷”一族最痛苦的事。刚参加工作一年的魏小姐“卡套卡”形成了循环透支,由于透支过多,无法在免息期内还清,每个月还要负担高额的利息。每到还款的最后截止日,魏小姐就为自己之前的过度消费“痛不欲生”。最后,还是父母出面帮助她还清了欠银行的两万多元债务。为此,魏小姐十分内疚,她说,上大学时就已经花了父母的近十万元钱,如今上班了,不仅不能向父母交钱,还要连累他们帮助自己还债。“都是信用卡把我勾的!”她这样抱怨。

盲目透支造成财务危机

“卡奴”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持卡人自控能力差、理财能力差、消费不够理性有关。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持卡人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收入,以为自己未来几十年中收入都会维持在同样的水平,殊不知事实远非如此。一旦持卡人收入减少,不能支付已经提前消费掉的支出,必然会出现财务困境,沦为“卡奴”。
然而,“卡奴”悲剧的背后,隐藏的却是更大的信用卡危机。在一些发卡行人员手里,信用卡几乎成了一种免费的商品,时时诱惑着顾客上钩。信用卡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透支,盲目透支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财务危机。
一位银行业人士直言不讳地指出,“卡奴”的大量出现,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圈占市场、赚取利息、滞纳金、手续费,许多银行大肆发卡,不仅办卡门槛低而且透支额度高。有的银行还利用已经陷入债务困境的持卡人,诱导他们以卡养卡、以债养债;多数银行还压低一般信用卡、现金卡的最低应缴还款比例,只要每月还款2%至5%即可,使持卡人放松心理警惕。这样低门槛大量发卡的结果,造成“卡奴”短期内急剧增加。这大大增加了持卡人消费的随意性,同时也增加了银行呆账死账的风险,甚至引起了信用卡犯罪案件的多发。
专家指出,银行卡犯罪呈现出五大特点:信用卡恶意透支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包括一人向多家银行申领信用卡,虚构、伪造企业名称或注册空壳企业办信用卡,使用他人身份证骗领信用卡后恶意透支;办卡、养卡活动已成产业化、公开化趋势,并与伪卡诈骗、恶意透支等犯罪相交织;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犯罪渐趋增多;互联网成为银行卡犯罪滋生的温床;境外不法分子实施诈骗活动增多。

    为“卡奴”支招

借债过日子,在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看来,不会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在财务学中,举债被称为“财务杠杆”。所谓杠杆,简而言之就是四两拨千斤、以小博大的工具。面对这根杠杆我们将如何使用呢?这成为很多信用卡用户需要学习的功课。
我市某家银行的个人理财顾问说,使用信用卡透支要掌握好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还贷总额不得超出总收入的70%。每个月收入中,可以有70%用在当期支出,20%储蓄起来,用作应付突发事件的支出,另外10%则适合作为保费,通过商业保险来补充社会保障的不足。其次,卡债不宜超过信用额度的一半。计算每月还款的额度,每月控制卡债不超过信用额度的一半。另外,从理财的角度来看,只要有一个月的支出超过收入,就变成负债,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就会被用来偿还过去的支出,因此用信用卡支付的消费项目,最好是3个月内,最长一年时间里还清消费项目借款,否则对长期的理财规划将会造成一定影响。
如何才能避免沦为“卡奴”?我市工商银行一位专家指出,对一个准备申领信用卡的客户来讲,首先要明确定位自己使用信用卡的主要用途,根据自己平时的消费习惯来选择。切忌只为礼品或某一种自己很少使用的服务而冲动办卡。还要考察信用卡的安全性,选择安全性较高的信用卡,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的损失。另外还要考察信用卡使用的便利度,即发卡机构的服务网点是否便利等。对于持卡人,应该做到明明白白的选择,清清楚楚的使用。
针对人们对信用卡认识的一些误区,银监局一位工作人员提醒消费者:自认无欠款不等于信用良好。信用记录是金融消费者使用银行服务的基础,不可持侥幸心理而将维护信用记录的重要性抛至脑后。免息消费不等于免费用卡。信用卡并非越多越好,免息消费仍然是借贷消费,最终仍需偿还。

编后 俗话说,天助自助者。谁能拯救那些深处债务危机的“卡奴”们?答案不言自明,除了控制自己的欲望,他们别无选择。作为金融部门的银行,在大肆放卡的同时,也应充分预见其中所积聚的巨大风险,莫让一时的业绩损害了银行的健康运转。(本报记者 工力)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贾亮】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