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园在哪里?
在人们的印象中,临汾早先有一个动物园,山清水秀,闲暇的时候,花上两元钱买张门票,就可以进去游览,观赏动物,划船,是市民休闲的一个好去处。如今,这里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几经整修,成为山西师范大学的一部分。许多市民无处可去,每天扎堆挤在平阳广场、鼓楼广场健身、散步,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甚为壮观。
记者采访了多位市民,多数人不知道临汾还有动物园,即便清楚的,也有好几年没去过了。但市民对动物园的渴望并没有减少,“这么大一座城市,应该有一个动物园,既可以让久居城市的人们亲近大自然、亲近动物,也可以普及知识,让孩子们受教育”。
市民张大妈说,现在社会进步了,经济发达了,道路宽了、生活好了,反而孩子们都没地方去玩了。
一名园林工作者告诉记者,动物园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功能,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品位,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水准,也代表着公众文化水平的提升,“一个城市怎能没有一个动物园呢?临汾太需要一个动物园了。”
市区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李慧说:“动物园作为一本活的教科书,可以加强人们对动物的保护意识,保护濒临灭绝的动物,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还可以提升城市品位,是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事实上,临汾动物园自1958年成立,虽几经搬迁,至今犹在。
被遗忘的角落
走进大象和长颈鹿雕刻而成的大门,放眼望去,一座座简洁的房屋和笼舍尽显孤陋,看不到休闲器材、食品店等基础设施,有些颓败,冷冷清清。
顺着蜿蜒的石铺小路缓缓而行,狮子、金钱豹、狐狸、白鹇、猴子、鸵鸟等动物以及笼舍上方挂着的木质牌匾说明一一映入眼帘,除了忙着喂食的饲养员和这些嗷嗷待哺的动物,几乎没有游人。
在狐狸笼舍旁边,工匠正在整修一个破旧的笼舍,专心致志地在墙上抹着水泥。
由于天气忽冷忽热,一只狼生病了,垂着头,静静地躺在哪里,饲养员不停地拨打电话,寻找兽医。记者看到,一部分笼舍周围的围栏,是用“退休”的公路隔离栏拼凑起来的。一座用树枝搭起的简易浮桥横亘在两座小山之间的水面上,既没有扶手,也看不到安全警示牌,走上去晃晃悠悠。园内仅有的两所公厕布局简陋,青灰砖组成的墙面,除了用红油漆刷着的男、女两个字,没有任何装饰。
饲养员介绍,去年动物园进行了整修,为动物改造了笼舍,新调配了火鸡、白鹇、鹧鸪、金钱豹等一部分动物,现存动物100余只,30余种,多是寄养,而一般地级市的动物园属中型动物园,动物种类应该在100种以上,由于游客稀少,缺少资金来源,要想引进更多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与辉煌时相比,已时过境迁,不比当年。
让步城市建设
同时,由于近年来缺乏对公园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造成了基本功能缺失。作为华北地区动物园协会会员单位,兼有野生动物救护站、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野生动物异地保护中心功能的临汾动物园,自政府2006年投资45万元,新建了熊坑和猴山之外,之后再也没有任何投资,基础设施配备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导致公园的基础设施配备跟不上游客需求,游客愈发稀少,收入几乎为零,形成恶性循环。
据了解,整座公园近几年每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2009年经过改造后,收入3万多元,虽说较往年有了大幅提高。但每年仅动物的饲料费用这一项就需要上百万,作为一个有着50余名在职员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员工工资开支也不是少数,经营好勉强可以养活自身,经营不好,就像一个无底洞,每年都要往里贴钱,显然,这对于财政支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在临汾都市社区论坛中,有网友用“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来形容临汾动物园现实的处境。
在没落中求生
据工作人员介绍,城市动物园体现着集园林绿化、动物观赏融为一体的自然景观,是野生动物的庇护伞,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城市中的一片绿洲。周边城市的动物园,一般动物们能吃上骨粉、豆饼、水果等一些调剂的食品,而在临汾动物园,动物们根本谈不上,只能吃一些鸡骨头、猪肺之类的,勉强维持基本生活。由于资金缺乏,对动物园的修缮只能因陋就简、因高就低,废旧利用,那些从交警队借来的公路隔离栏,以及废旧的砖块在这里都被有效利用。
“去年,一名同事拣来一个废弃的马桶,只为狼喝水能够方便,没想到被网友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说我们虐待动物。”说到这里,这名工作人员无奈地笑了笑。
动物园园长范利明说,前年,黑熊在熊坑里产了个幼崽,由于受到惊吓,又没有躲藏的地方,只好叼着幼崽四处乱窜,最后把幼崽生吃了。去年以来,动物园专门请人在熊坑里挖了个洞,对其他动物的笼舍也进行了修缮,还新铺了简易的小路,希望能增加层次感,也为能招揽更多游客。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为市民免费发放了一些门票,这些动物怪可怜的,喂着也是喂着,还不如让孩子们参观参观,受受教育。”范利明这样表达他朴素的愿望。(记者 郭强 刘玉林)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