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日零距离感受高墙内的缕缕温情

2010-11-30 09:21: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尧都区拘留所组建于1995年11月,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有拘室15间,设计关押量60人,年平均拘押1500余人次。全所现有民警9人,其中女民警2人。近年来,该所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监管业务部门的规范指导下,紧紧围绕全局“坚持一个统领、突出两个重点、推动三项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以保障拘留所安全稳定为主线,创造性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全所执法管理水平和安全防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整体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2001年-2005年被省公安厅评为“达标拘留所”,2006年至今连续四年被公安部评为“二级拘留所”,多次被授予“规范化建设示范单位”称号。
自去年4月份,公安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监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出一批监管场所对社会开放,争取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安监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的要求。今年5月,省厅、市局又先后下发通知,进一步要求做好拘留所对社会开放各项工作,按照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尧都区公安局高度重视,制定措施,积极推进该项工作的落实。
跟随着讲解员的讲解,参观代表零距离的了解了在拘人员的日常学习生活,在一点一滴中体现了公安干警的关爱之心,在一言一行中融汇了公安干警的帮教之情。
在值班室记者了解到,值班室是拘留所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除了为收拘和解除拘留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外,还负责在规定时间内安排在拘人员与探视亲属的会见。为了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便于在拘人员与亲友通话,还安装了亲情电话,摆放了桌椅、沙发;在拘留区,记者看到,男拘区的被拘留人员正在开展羽毛球比赛,而女拘区的女管教正组织女拘留人员踢毽子。该所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文体活动,旨在为被拘人员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用温暖的人文关怀感化被拘留人员,使其尽早感悟自己的过失,在潜移默化中洗心革面,重返社会;在拘室记者感觉到,虽是寒冬,这里却温暖如春。整个拘室全部装有地暖,配有液晶电视、储物柜,实行一人一床、一被一褥,整间拘室安全、卫生、整洁。除此之外,还有盥洗室、医疗室、学习室……每到一处,都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执法实践中,该所不断加强民警的自身建设和对被拘留人员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为被拘留人员营造宽松的教育学习环境,坚决依法保障被拘留人员的合法权益,逐步形成了依法治警、科教强警、人性管理、宽严结合、罚教并举为特色的管理教育新模式。
临汾市公安局监管支队支队长王春力说:“拘留所对社会开放是现实工作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拘留所处于相对封闭状态,警务公开不到位,宣传工作没有跟上,人民群众在对拘留所的认识上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对拘留所工作理解缺乏深度、信任缺乏广度、支持缺乏力度,公众的这种态度,某种程度上是由于公安监管封闭的神秘、公开透明不够所造成的。我们知道,了解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信任的基础。要做好拘留所工作,一时一刻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因此,组织拘留所开放活动,就是要充分展示公安监管部门依法、科学、文明、规范管理和尊重、保障人权的良好形象,是公安监管部门取信于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实际行动。”
参观结束后,尧都区拘留所所长李永红说:“让拘留所对外开放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工作态度。被拘留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牵动着他们的亲属对政府及法律的情感,因此作为一线执法单位的拘留所,我们要把群众所求所盼作为拘留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以人为本融入到执法理念当中,依法尊重和保护被拘留人员合法权益,积极推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式教育,建设和谐文明的拘留所。”

记者手记

通过这次参观活动,让我们对拘留所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记者发现:亲眼所见和之前想象的完全不一样。看到的是公正、文明的执法队伍,干净、整洁的拘所环境,平安、和谐的法治理念。之前某些网络媒体报道放大了对公安监所的偏见,使之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拘留所对社会开放,从“被监督”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使这一神秘的高墙成为一堵“透明的墙”,体现了公安监管工作的自我完善和一大进步。

(记者 景文婷 实习生 杨文婷)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