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法官下乡办案现场
今年以来,安泽县人民法院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为中心,全力强化和谐司法、能动司法、阳光司法,案件审结率得到提高,而且获得了社会和当地群众的好评。不久前,安泽法院作为我市唯一一个,由省高院推荐参与到全国优秀法院的评选中。
慕着这个名声,怀着一份好奇,循着群众的赞扬。11月23日,赶在安泽法院“公众开放日”,记者来到太行山深处的这个山区县城,一探究竟。
亲民举措为和谐
尽管已入冬季,山乡寒意袭人,但清早,安泽法院门前还是聚集来100余名群众。太阳从东边的山头升起,阳光照射下,四周墨黑的群山映衬的法院门前那面高高的五星红旗更加鲜艳夺目,红旗下“安泽县人民法院”7个大字熠熠生辉。9时整,“公众开放日”活动准时开始,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和孙立杰院长详细解释,安泽法院这几个月来的巨大变化,让在场的参观群众都由衷地赞叹。无论从基础设施上、队伍建设上、审判工作上,都彰显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以人为本的司法理念。
今年4月份以来,孙立杰院长带领大家对法院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法院突出了为民理念,注重了便民细节。实行了立案信访、审判、办公、生活“四区分离”。
记者看到在临街办公楼一层建设面积80平方米的立案信访接待大厅,立案区全部铺设了防滑地板,门前修筑了无障碍通道,设置了停车区域。庭内放置了休息座椅、饮水器具和卫生服务设施,并提供了诉讼文书样式、笔墨纸张、雨伞、老花镜、放大镜、针线、急救药品等相关便民服务设施,公示了立案、信访工作流程等。这些措施的采取大大方便了群众来访来诉,拉近了法律和群众的距离。观看中,一位村干部模样的人对身边的人说,“在咱农村,需要法律主持公道的事太多了,可就是怕进法院的门,一提打官司,心里就没底没落的,一是怕,二是不知道怎么打官司。有了麻缠事,宁可私了。但没有法律主持的事,总是老实的人、软弱的人吃亏才能了,却往往又是了了未了,保不定哪一天强横者,旧事重提,又会找上门来。现在你看,法院敞开大门搞法律服务,孙院长又这样细心,想的如此周到,再有麻缠事,老百姓就会自动找上门,寻找法律的帮助。”
孙立杰院长想的更深,看的更远,他讲,党中央提出建立和谐社会,怎样才能和谐?人人依法才能和谐。所以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县,提倡司法为民。司法固然是我们法律部门的责任,但主要是全体公民要知法、懂法、用法。高高在上,板起面孔司法,只能是人民群众离我们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知用法、守法。我们安泽法院开展“公众开放日”活动,推出这些亲民举措,决不是简单的欢迎群众上门打官司,树立自己的形象。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些亲民措施,拉进和人民群众的距离,宣传我们的法律,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了解我们的法律,亲近我们的法律,运用我们的法律。
司法为民护民益
“法院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安泽法院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司法公正,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当事人进法院打一次官司就留下一生公平公正的感受。使优化诉讼环境、减轻诉讼负担、方便群众诉讼、畅通诉求渠道等为民之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今年4月14日,5名诈骗案件的受害人将一面写有“执法如山,秉公为民”的牌匾亲自送到安泽法院刑事审判庭的办案法官手中,并不住地感谢人民法院为他们挽回了全部经济损失。
这起经济诈骗案件,被告人尚某在安泽县承包工程期间,自2007年3月至2008年12月,多次从唐城镇5名农民个体经营户手中赊取货物计货款10.5万余,事后却逃回河北老家,一去不返,更换手机号码,不见踪影。无奈之下,5名受害人向公安机关报了案。2009年11月尚某被抓获。2010年3月,公诉机关将该案诉至安泽县人民法院。
法院受理后,审判人员经过庭前阅卷和了解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的基本情况,考虑到不能挽回受害人的经济损失,就可能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使人民群众对法律失去信心。主审法官及时向院领导做了汇报,提出了办案思路,得到了院领导的支持。
他们对被告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法,用真诚感动了尚某,尚某积极配合,联系到了被告人亲属。给他们讲法律、讲后果,告知他们退缴赃款与不退的后果,进一步取得了被告人亲属信任与配合,积极多方筹款还款。
案件最终以货款全部追回、尚某得以从轻发落而结案。
院长参与抓调解
在安泽法院有个“1634”调解法,大家熟稔于心。1是一心专用,要始终用一颗真诚之心,公平、公正对待双方当事人;6是把好6关,把握好立案时、送达时、开庭前、庭审中、辩论后、宣判前6个关键环节调解;3是找准三点,即找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找准矛盾转化的交叉点,找准法律与情理的交融点,有针对性地疏导和劝解当事人;4是巧用四法,即灵活运用亲情感化调解法,案例提示调解法,换位启发调解法,冷却择机调解法。
院长孙立杰就是这个调解法的倡导人和具体践行者。
今年5月,县法院收到一份诉状,和川镇议亭村一对耄耋老人,状告养子,在其9个月大时,将其收养,几十年含辛茹苦将其养大,并为其娶妻成家,岂料养子成家后不仅对二老不闻不问,其妻子与孩子甚而与老两口不断发生口角、肢体冲突,双方矛盾不断激化,关系日渐疏远,致使原告夫妇生活无着落。怒其不孝,老人诉至法庭,要求解除与被告柱子的养父子关系,收回其耕种自己的土地,并要求被告支付生活费。
原告已是80高龄,行动不便。5月6日这天孙立杰和其他几名办案人员一起驱车40多公里,深入老人居住的农村办案。
考虑到原、被告双方分歧很大,孙立杰邀请村委会干部以及当事人的亲朋好友一并协助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调解过程中,孙立杰找准矛盾焦点,有的放矢,将调解重点放在赡养纠纷的履行上,又以其他家庭矛盾纠纷的解决为切入点,通过几番法理、情理教育,使被告认识到这么多年来,自己确实没能照顾好二位老人,没有尽赡养义务,但其妻子却以“国家已经给二位老人发放了计划生育奖励金,而且80岁以上老人可以领取救助金”为由,坚持不同意给付二位老人生活费。
“赡养老人是子女的法定义务,不能因为国家已经给了二原告一定的优待政策,便免除子女的赡养义务,而且拒绝赡养老人情节严重的,将触犯刑律。”孙立杰一番话语义正言辞,被告妻子低下了头。
案件审结最后被告与二位老人达成了调解协议,双方解除收养关系,被告每年支付给二原告2000元生活费。
这起家庭纠纷的顺利调解,让两位年迈的老人顿时潸然泪下:“谢谢您啊,孙院长,是您救了我们老两口啊!”当地村委会干部和旁听群众,看到一起多年来解决不了的收养关系纠纷,在法院领导及办案人员耐心细致地调解下得以解决,也拍手叫好。
院长孙立杰自今年1月份到任以来始终坚持和谐司法理念,将“调解结案率”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行了全员、全程、全面调解制度,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调解,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今年以来,该院的民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服判息诉率保持在98%以上,在全省县级法院中名列前茅。
文化建设强素质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至一个团体、一个人,要想独立于世界,跟上时代的潮流,并跻身于社会的前列,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安泽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在全院大力弘扬“公正、廉洁、为民”的司法核心价值观,努力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深入开展了法院文化建设。
一是坚持集体学习制度。每天班前半小时集体学习雷打不动,认真学习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和各项规章制度;每周三下午专题业务学习,各庭、室、处、队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3个小时的业务技能强化培训。同时,每月聘请一名专家、学者为干警举办一场专题讲座。
二是组织干警外出取经学先进。先后组织部分干警到尧都区、洪洞、古县、浮山等兄弟法院进行学习交流,到红军长征东征纪念馆、革命圣地延安接受了传统教育,与延安市宝塔区法院、黄陵县法院进行了工作交流。同时,组织领导班子到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长治县法院参观学习,使干警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强化了创新意识。
三是加强对外宣传。充分利用现代大众媒体和传播手段,向社会广泛宣传司法核心价值观,先后在院大门外设置了宣传栏、公告栏,在院内信访接待大厅、办公楼大厅、楼道内墙上悬挂了工作版面和廉政字画,加强了法院信息和网络建设。
四是建设了院史陈列室。集中展示法院发展历史、工作业绩和荣誉,不但使参观的群众加深了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而且使全员干警接受了思想教育,激发了干警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色鲜明的法院文化氛围,不断提高着安泽法院干警的文化素质,激励着大家的进取心,强化着法院的良好形象。
(记者 关婷 文\图)
来源:临汾日报
【责任编辑: 李甲】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