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高铁临汾西站的筹建工程已进入尾声,随着夏季到来气温的高升,工地施工人员正汗流浃背地奋战在一线。“大西高铁”,全长859公里,临汾西站派出所管辖范围是长达143.3公里的线路,即从霍州东站到侯马西站,管内有应急救援疏散通道30个、治安岗亭39个,四电院落”42个(通信、信号、AT所和变电所)。该所的民警担负着沿线线路安全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几乎每天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全力确保着高铁的行车安全。
“这几个漏洞需要赶紧补上,防治一些家畜和小猫小狗钻进去……”在临汾西站沿线的一个施工现场,临汾西站派出所所长张旭生对施工现场的相关负责人说道,线路安全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基本上是他工作的一个部分。6月4日,记者跟随张旭生,来了解体验一个铁路民警一天的工作。
当天8时许,张旭生工作的头一站是在尧都区刘村镇高堆村的一处应急救援疏散通道。“最近天气热,一定要多喝水,身体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最近到这里的百姓还多不多?来这里的施工人员都进行登记了吗……”张旭生对护路巡防队员小侯一边嘱咐,一边仔细察看他的巡防记录。
在这个高架桥下面,紧挨着应急救援疏散通道旁,有一个军绿色的小帐篷,狭小的空间内,是护路巡防队员临时工作和休息的地方,这个点一共有两名队员24小时轮换着在这里驻扎,保障应急通道没有人员和小狗小猫进去。
“呜呜……”随着一阵鸣笛声,一辆白色和谐号列车如风驶过,站在高架桥下听它的声音很是平稳。“每天高铁都要来回6到8次的测试运行。”小侯说,“张所长对工作是非常严格的,没事时总会给我们打个电话,询问生活上的是否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在岗期间一定要穿好反光背心和佩戴袖标,一定要清楚每天的测试运行列车时间点。”张旭生叮嘱道。
几乎每隔两三天,张旭生都会来到这里进行巡查。巡查结束后,就在他转身还没走几步时,又匆匆返回到了帐篷内,叮嘱小侯说:在岗期间一定要穿好反光背心和佩戴袖标,一定要清楚每天的测试运行列车时间点。”这才放心地离开。“应急救援疏散通平均每二三公里就有一处。高铁自测试运行后,由于好奇,来这里看热闹的老百姓非常多。当他们来时,我都会要求护路巡防队员对前来的百姓进行一些爱路护路宣传,告诉他们列车来临时侵线上路的危险性。”张旭生说,看似简单的爬梯,其实是专为大西高架桥设置的应急救援疏散通道。当发生自然灾害等紧急情况时,乘客可第一时间从应急救援疏散通道内撤离出来,并且还是供铁路内部职工检查维修线路及设备时由此进入线路的通道。“你们必须要根据列车运行间隔的期间进行巡视,提前半小时,站在离列车不远处一片空地上,让列车上的人可以准确地看到你们。”张旭生第二次转回去对小侯叮嘱道。
9时许,当张旭生正要赶往下一个站点的时候,监控上看到,西站站内线路上有3名男子进入(不明身份),而他们并没有穿红马甲……”考虑到安全问题,护路巡防队员把这里情况汇报给了张旭生,在了解了情况后,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立即与几位民警赶赴到现场。“若真是闲杂人员进入,那后果不堪设想,高铁以250公里/小时的速度测试运行,不仅仅体现在速度快、噪声小这些特点上,也让人根本无法在安全的距离内发现。”张旭生说。赶赴现场后,发现3名男子并没有异常的行为,上前询问才得知,他们是某工程部的施工人员,一时着急,忘记了穿红马甲。真是虚惊一场,这件事并没有就此结束,他还对施工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3名男子听后,不断地点头,您教导的对,是我们的疏忽大意,这类事情不会再发生了。”
也许,许多人都知道,市内有110的民警、有119的消防警察、还有经侦警察等等,然而在铁路警察中,他们既要抓坏人,又要搞消防排查、还得宣传爱路护路、更得提防有人畜闯入铁道……为了高铁的安防工作,张旭生早已对临近村庄的村民进行爱路护路的宣传部署安排。沿路记者跟着张旭升一直到霍州,每个重点村落、基站、岗亭、四电院落”他都不放过,每到一处他都做认真的记录并提出整改方案,这一趟下来,就到了下午的4时许。“今天咱们算是早的了,记得去年去沿线村庄坐摩的调查的时候,大半夜回来那是常事。”张旭生笑道。
大西高铁自去年12月31日筹备起,张旭生每天都有上百个电话,因为安全无小事;他几乎每天都在工作,每天的休息时间超不过4个小时,要说休息那都是在去下一站的路上,在车里将就一下;有一次执行一个重大任务时,他连续3天只睡了6个小时;20多天不回家对他来说是经常的事,最久的一次是有60天都没回过家。“不夸张地讲,有10几次他都是路过家门而不入。”临汾西筹备组民警刘汪俊这样说。
临汾西站管内有应急救援疏散通道30个、治安岗亭39个,四电院落”42个,基本上半个月他就得挨个过一遍。今天,记者跟随张旭生和他所里的两个民警才转了一个村庄,4个岗亭,以及若干个“四电院落”,就已经到下午5点多了。“现在各岗亭和沿线的各所都还不完善,等大西铁路正常运行后,各站点的人手配齐后,我的工作量就会减少一些……”张旭生笑道。
今年41岁的张旭生,在同事们的眼里,他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在工作上全力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因为他总是有“忙不完”的事;身为共产党员的他,始终告诫自己,没有完不成的任务,更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肯下功夫,办法总比困难多。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