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农村扶贫工作队扶助永和县14个定点贫困村

2011-03-10 11:17: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苏亚兵 杨全) 日前,记者随同市委农村扶贫工作队前往国家级贫困县——永和,深入到贫困山村一线,就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
据了解,此次市委驻永和县的第23批农村扶贫工作队是由我市14个市直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他们将在本年度继续对永和县的14个定点贫困村展开扶助。
永和县芝河镇红花沟村是该县的贫困村之一,截至去年年底,该村共有159户计627人,全村耕地3260亩,年人均收入达到1300余元。在扶贫工作队进驻之前,全村全年平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坡地地形的耕地环境成为限制该村农业产量发展的一大原因,缺少科技含量的种植技术,也成为该村始终处在贫困边缘的另一大原因。
“市委驻永和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2008年,首先改善了我们村的基础设施,铺路造林,清理了堆积数十年的垃圾,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红花沟村的村支书李海伟说,当时村子里只种植常规的粮食作物,有一些农民虽然摸索着种植枣树,但因为没有技术、没有规模就始终没有致富,全村的很多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导致了田地荒废的局面。
对红花沟村进行对点扶助的单位是市煤炭运销公司,该公司在展开扶助工作后,大力扶助当地村民,前后共直接投入现金50多万元,援助农民开展了一系列的农业开发项目。
在展开扶贫的3年间援助该村建成了30个猪圈;对有技术基础的村民援助了达500平方米的菌类种植园,在提供最新的技术指导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并帮他们注册了“旺达”食用菌商标,打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农作物品牌。
“多亏了扶贫工作队带来的技术指导和资金扶助,让我的金针菇拥有了自己的品牌,要知道几年前我只是在自家窑洞里小打小闹,从没有想过会有今天的这种规模。”该村种植金针菇的村民刘三平说。除了刘三平外,另一位种植平菇的村民李战武也在短短几年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蘑菇”大户。他说:“每茬能收四五次蘑菇,一次就能收下8000多斤,挣个几万元,这都要得益于扶贫队帮我盖的种植房,给我提供的好技术。”市煤运公司的党委书记郭少勇和该公司的纪检副书记闫明庆表示:“今年,我们将为村里的菌类种植业上一套粗加工设备,让村民们的菌类种植成为一条龙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产业链条,从根本上帮他们走向富裕;除此之外,还将从公司里派遣81名刚招聘来的大学生,让他们带薪进村入户,一来可以帮助村民学习科学技术,解读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二来可以锻炼他们,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意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扶贫并不单是将钱和物资甩给村民就可以了,而是要从根本上帮助贫困村民自己动手彻底摆脱贫困,这就需要我们扶贫工作队多为村民提供致富经。”市委驻永和县农村扶贫工作队的总负责人兰立保说。

 

  【责任编辑: 刘静】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