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永贤给村民讲《弟子规》。贾亮 摄
贾罕的以孝治村是如何进行的?又遭遇了怎样的瓶颈?8月15日,记者一行决定到贾罕看个究竟。
独辟蹊径的文化名村战略
刚进贾罕村里,这里的墙壁文化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干部不正,群众不敬”;“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穷要有志,富要有德”;“事再忙也要读书,时再少也要谈书。人再穷也要买书,屋再小也要藏书。”一个看起来并不太富裕的村庄飘出一股浓浓的传统文化味,让人心旷神怡。
刚进村委会办公室,恰逢武永贤正在给部分村民上课。他讲的内容是《弟子规与中国传统文化》。村民张凤莲聚精会神地听着,听完后一再对我们说,《弟子规》就是好,里面讲怎么孝敬老人、怎么和人相处,看看就全知道了。我后悔没有早点学习,如果早学了,也就不会因为家庭矛盾大病一场了。从这点上讲,我特别感谢武书记,他给村民打开了一扇窗户,让大家学到了很多东西……说起为何要搞以孝治村,武永贤有许多话要讲。贾罕是一个拥有3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从村东一座古墓发掘的元代砖雕《二十四孝》和至今还保存完整的明代夯土筑成的村围墙,就可以看出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然而,10余年前,这个3000多口人的大村,社会治安并不太好,打架斗殴时有发生,对老人不孝敬的事件亦不鲜见。
自从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后,武永贤就积极探索管理农村村务和发展经济的路子。面对村域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他意识到农民素质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他决定把以孝治村作为切入点,通过组织村民学习儒学传统经典,提高村民素质,让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在贾罕变为现实。
在确定这个的理念后,武永贤便开始了大胆实践。他请来临汾市和襄汾县的30余位文化名人,率先提出了把贾罕村建成全县第一个文化名村的目标,召开了建设贾罕文化名村的研讨会。他们编写了一套《村民素质教育》丛书,其中包括《村民须知》《孝敬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等,发给每一户村民。他利用晚上村民休息时间,从县文化教育界邀请了几位精通儒学的老学究,给村民讲解《道德经》《孝经》等,教育村民常做善事。他把传统《二十四孝》的图文,制成版面,悬挂在村委会大院和村主要街道,让村民时时观看。他在村里大街小巷的墙壁上,刷写了“以德修身、以德行政、以德服人”,“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争”,“家有贤妇如太阳、全家大小喜洋洋”等标语,让村民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教育。
2005年,武永贤把6月18日的贾罕村庙会更名为孝文化节,为评为孝子、贤孙、好婆婆、好媳妇的24位村民披红戴花,还请剧团演出了《杀狗劝妻》《清风亭》等传统劝孝戏曲节目。此举一时在襄汾县城引起轰动。
以孝治村,在贾罕村红红火火搞了3年,村民素质明显提高,村风明显好转,打架斗殴的少了,惹事生非的少了,虐待老人的少了。
村里做善事的人多了,孝敬老人的人多了,科学致富的人多了。2004年,他被评为襄汾县十佳农村党支部书记。
质疑的声音扑面而来
正当武永贤对文化名村建设豪情满怀,准备进一步推向深入的时候,谁也没有想到,2006年贾罕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只有几十票差距的他落选了。原因是,一些村民抱怨他抓精神文明的一手硬、抓物质文明的一手软,村里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的钱包没有鼓起来。
落选意外失利,让老武的心落入冰窖。《山西农民报》的记者听说了此事,现场进行了采访,2011年5月20日在头版以《“以孝治村”之路为何越走越窄?》为题,刊登了他推行“以孝治村”走过的道路。编者加注按语:“物质建设与精神建设增长,曾被誉为人类发展的两翼。比翼齐飞,则姿态优美,发展稳健;若有一翼畸短,翱翔便成空想。在我省一些村庄,经济建设高歌猛进,文化发展少有人关注,社会风气难如人意。在襄汾县贾罕村,则呈现为另一种状态:精神文明一枝独秀,传统文化受到热捧。但物质财富积累缓慢,农民精神富裕了,钱包却没有鼓起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缺乏经济支撑的村庄建设能否成功,值得我们思考。”从5月20日至6月15日,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紧扣以孝治村这一主题,由《山西农民报》发起的“农村需要什么样的村干部”大讨论持续升温。其间该报用8个版面,发表了23位不同职业身份者撰写的文章。著文者,有乡镇村基层干部、有从事农村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还有媒体人。不少讨论者对武永贤的做法进行了更为细致中肯的分析。比如,绛县陈村镇党委书记马春海就认为,武永贤的失误在于:一是他对传统经典文化的理解不足、认识不够。当前,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百姓的需求层次有了更大提高,单纯用“孝”来改变农村面貌,无法满足这种需求。二是他没有真正领会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的要求,脱离物质抓精神,脱离发展求和谐。山西省农委研究员冯京民认为,武永贤作为贾罕村的带头人,把宣扬孝道文化建设作为重头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但从长远看,这样大搞单纯的孝文化建设,没能带领全村走向增收致富,全面发展的轨道,无疑是失误的。不过,来自坊间的平民百姓的声音,大多数是支持武永贤的,特别是农村的老年人。他们说,武永贤抓以孝治村得民心顺民意,有武永贤这样具有大孝心、大爱心、大善心的党支部书记是贾罕人的福气。也有对武永贤做法持疑义的。
襄汾县南贾镇优质玉米种子生产合作社理事长郭高升说:“行孝,必须有孝力,即有经济能力。一个老人生了病,儿子孝顺,久坐床前,少吃无食,老人死了,不为‘孝’。如有钱马上去医院花费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老人病好了,这为真‘孝’。”武永贤对郭高升说:“你说得很朴实,也很在理。但我认为孝心在先、孝力在后。
孝敬老人关键是要有一颗孝心,有了孝心,无食可以觅食,无钱可以千方百计筹钱,子路为母百里负米,王祥卧冰求鲤,黄香扇枕温衾,是孝敬老人的典范,他们并不是有钱人。而如今,缺失孝心的并不是缺钱人,倒是为富不仁者、为富不孝者不乏其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讨论大体有三种声音:一种是鼓励声,认为武永贤路子走的不错,通过以孝治村提高村民素质,进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对治“标”还是治“本”进行认真思考后的正确选择;一种是反对声,认为武永贤路子走错了,一个村干部应该首先带领大家发展经济,实行以孝治村是不务正业;还有一种声音是补缺声。即农村应该两条腿走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以孝治村的路会坚定地走下去
面对别人的误解,武永贤的心情很平静。他说,中国人有名古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落选的几年中,他深入经藏,不断学习、充电,深深感受到传统经典不仅是文化,更是老祖先留给现代人的智慧。《四书五经》《三字经》《弟子规》,为什么这些东西几千年不衰呢?就是因为这些书就是教你如何做人。你的心正了,明白了世间的道理,自然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安分守己,做好人做好事,我们社会才能实现安定和谐。许多人对贾罕“以孝治村”的认识上有偏颇,实际上我们要实现的是“弘扬传统经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名村”。他重申这样的观点,以孝治村不是否定经济建设,农村治理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以孝治村必须坚持,不搞孝道教育,社会就不得安生。
采访结束,武永贤以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这个人很倔,认准的路轻易不会改变。我要以中华孝文化示范村山东省枣庄市宗村为样板,既抓好文化建设,又抓经济建设,把贾罕建成经济强村、文化名村。” (记者 郭璞 景秀红 贾亮)
【责任编辑: 付基恒】
责任编辑:临汾新闻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