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成华 亢亚莉)“24小时不断从马路上传来汽车喇叭的刺耳声音,这算是噪音吗?”4月13日,现居住在尧丰市场文明小区的市民王飞说,由于周边马路每天晚上汽车喇叭声音嘈杂,只得忍痛割爱将原先靠马路第一排的房子卖掉,王飞的苦衷无疑道出了不少在街面上居住市民的心声。
商业噪音有点烦
居住在秦蜀路南街信用社家属小区的市民王女士说,自己家住在二楼,一楼为门面房,商家平时就会做些广告宣传,到节假日的时候就更是“大放手脚”了。好容易放假休息几天,耳朵却要饱受“摧残”,她也曾多次跟商家进行协商,但效果并不明显。
除此之外,小区里出现的商业活动也令很多市民叫苦不迭。记者走访发现,在家属楼内进行辅导、培训,足疗按摩,炒菜烹饪的商家屡见不鲜,小区内的商业行为无疑对同楼内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而噪音似乎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副产品。
社区噪音惹人厌
饼子、馄饨、麻辣烫、油条……4月14日10时,走进尧都区车站社区铁路大宿舍小区,只见五花八门的早点摊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老板们”为了招揽生意,更是铆足了劲儿,敞开嗓门,招呼着过往顾客的光临。
在一家“烙饼拌汤”摊点前,正在用餐的居民张军也道出了几分无奈。“我是这个小区的住户,平日里,晨练回来路过小吃摊,就顺便吃些早点,感觉还是挺方便的。不过,也正是由于吃早点的人比较多,再加上进进出出的私家车,使得原本就不算宽敞的道路,更为拥挤了。一时间,汽车、摩托、电动车的喇叭声还真让耳朵有点吃不消。”张军表示。
“我们小区比较特殊,住户相对比较多,而且小区内集中了小吃摊、水果摊、肉食摊、杂货摊等各种摊点,自然产生的噪音污染也会有所增加。时间一长,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居民郭川娥说道。
据尧都区车站社区主任王银凤介绍,为了将小区内的噪音污染降到最低,社区出台了相关具体举措,为小区居民努力营造一个舒适、健康、、文明的生环境。
“为了确保小区安全,降低噪音污染,我们严格加强小区门卫管理制度。要求门卫工作人员对每一辆进出小区的车辆严格进行询问、登记,有效杜绝非小区车辆自由出入,尤其是严禁出租车,不得随意进出小区、鸣笛,随之降低其汽车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干扰。”此外,王银凤表示,鉴于小区内的流动摊点相对比较多,商贩比较集中的特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为小区摊主进行食品安全以及防止噪音污染等宣传,并与每个摊主签订了《安全责任书》,要求其在经营过程中,不得在居民正常休息时间进行大声叫嚷,督促各个摊主,做到文明经营。
噪音污染少一点,文明和谐多一点。据王银凤介绍,除了对小区内商贩的“要求”,社区还呼吁广大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做到在社区内不大声喧哗,不打闹、嬉戏,共同参与,为构建文明、和谐的社区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别人耳朵受委屈
据市残联验配中心工作人员王慧如介绍说,一般情况下,噪音如果超过50分贝,长时间处于这种环境里,人的神经系统就会受到影响。噪音平均每提高3分贝,噪音能量就会增强一倍。
王慧如介绍说,噪音对人体的伤害很大,经常处于噪音困扰之中,不仅干扰休息和睡眠,强的噪音还可能引起耳部的不适,产生耳鸣、耳痛甚至造成听力损伤,损害心血管,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等方面的疾病。
王慧如提醒说,按一个人平均一天8小时的工作量来算,超过4个小时时时,就让自己的耳朵稍作休息,以缓解耳朵的疲惫。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