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抢滩” 年轻人热衷

2014-07-08 08:42:4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喝着美国的茶、吃着丹麦曲奇、手边再放上一盒新西兰牛奶,这样的场景,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巧克力、咖啡、饼干……五花八门,颇受年轻人喜爱。

以前,进口食品离大家比较遥远,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和购买。在我市各大超市,消费者不难发现,总会有一个专区是属于进口食品的。而通过进口食品专区销售人员介绍,此类专区颇受年轻群体的欢迎,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特意来这个专区选购一些平时在市面上不好购买的进口零食的。

随着进口食品的遍地开花,不少私营进口食品店也悄悄出现在街头巷尾。市区某进口食品专营店店主告诉记者,进口食品刚开始进入国内市场时,品种比较单一,价格也高,消费群体主要为高端人群。现在,进口食品的价格逐渐亲民,不少市民,尤其是年轻的市民,成了进口食品的铁杆粉丝。

据了解,虽然进口食品洋气十足,价格比本土食品也稍胜一筹,但这迎合了一些消费者追“新”的心理。不过,被不少“吃货”称之为“高大上”的进口食品,却也屡屡传出抽检不合格的新闻。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发布《进口食品不良记录管理实施细则》。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的《细则》将针对进口食品建立不良记录,对进入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质检总局将根据研判结论发布风险预警通告,并对不良记录进口食品企业采取不同程度的控制措施。

市民王薇自称是一位“进口食品”的资深粉丝(资深爱好者),除了去实体店,她也常常从网上托卖家代购一些进口食品,“和实体店相比,网上价格便宜是一方面,轻点鼠标就能尝遍全世界的美食的吸引力也不小,而且,国外的东西给我的感觉应该还算是比较安全吧。”

只要动动鼠标或者去家门口的超市逛逛,被誉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进口食品就轻轻松松被购买回家,让你不用走出国门也可以当一个吃遍世界的幸福吃货。但从去年起,质量抽检的黑榜上却频频出现进口食品的身影。接二连三的质量问题,让昔日被视为“绝对安全”的进口食品成了“安全堪忧”产品。记者在天猫商城搜索一栏输入“进口食品”四个字,瞬间便跳出近万条搜索结果,各色品种,各种产地,可谓琳琅满目。

“现在网购多方便啊,不需要多走路,鼠标轻轻一点就可以买到自己想要买的东西,节省了不少时间。因为女朋友很喜欢吃些小零食,我没事也很喜欢浏览淘宝网页,发现有优惠活动时就给她买一些小零食。可让我惊讶的是,这次网购的食品竟是这样糟糕。”据经常网购的市民李先生分享,他前几日发现一些进口零食有团购活动,便宜又方便,就花了100多元买了一些。收到货后,就发现包装比较粗糙,包裹零食的锡纸多处破损,生产日期、保质期打印的不清晰,零食的口感也很差。仔细检查,李伟又发现这些零食的外包装上根本就没有一句中文说明,全部都是英文。“我们都是英文盲,压根不知道上面说的是什么。通过这次的网购经历,我意识到网购食品要特别小心,因为到手了就不能随便退货了。”

“我和同事三天两头在网络上购买进口零食,比较喜欢吃来自越南、泰国的零食,那边热带水果多、便宜,风干后做成脆脆的小食品,邮寄过来价格也不贵,挺好吃的。偶尔也会遇到一些包装破损的问题,但货不对板还未曾遇到过。”市民张女士表示。

针对购买进口食品,专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时,要警惕一些不法商家昧着良心赚取黑心钱,用“本地货品”冒充进口食品。消费者不应该盲目地认为价格越贵的商品质量上就没问题,要认真看清食品包装上是否有中文标签。标签的内容是否与外文保持一致,还必须看清楚食品的名称、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由哪个公司生产、储藏指南等信息,这些信息必须是中文黑色字体。

此外,还需注意进口食品包装上是否有检验检疫部门的“CIQ”、“CU”标识,没有合格的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消费者最好不要选购,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烦恼。消费者在购买进口食品时,需到一些有信誉度的大型商场或超市中进行选购。

本报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