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赵亿平 实习生 陈晖)“现在各家各户都通上了自来水,再也不用担心家里没水吃了。”9月8日,尧都区枕头乡王斗村的段玉英高兴地说。
今年57岁的段玉英告诉记者,在没有接通自来水管道以前,她每天都要去离家5公里远的土坡河里挑水吃,后来有了三轮车,就拉水吃,有时还要花上三五块钱买水吃,非常不方便。
再后来,她就在家中建了一个小型水窖存水,拉一次水够用十几天。如今通上了自来水,再不用担水、拉水吃了,洗衣服、洗菜、洗澡的水全有了。
枕头乡位于尧都区西部地区,距城25公里。东至金殿镇,西至河底乡、蒲县黑龙关镇,南至襄汾县浪泉乡、乡宁县光华镇,北至土门镇。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总面积176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174个自然村,总人口达19903人。
记者在段玉英家看到,由于自来水管流出的水压力大,放出来的水打在盆中全是白白的水泡,久久不能散去。虽然家里通上了自来水,但她家的水窖还在用,主要是储存一些雨水,用来洗衣服。在挑水吃的那几年,河水、雨水都吃,养成了节俭的习惯,所以平时我很少用自来水洗衣服。”段玉英说,每逢下雨天,她都会把雨水储存到水窖中用来洗衣服。“我们这儿的水可甜了,你尝尝。”说此话时,她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群山环抱的枕头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利设施极其落后,是影响村民用水难的大问题。枕头乡水利站站长王明杰告诉记者,乡里集中供水工程还未启动的时候,乡里村民的生活用水极其困难,村民们都是自己去很远的王斗河和米局河等水域挑水吃,有了三轮车就靠其开始拉水,非常不方便。
“山高、沟深、居住分散是施工的最大困难。”王明杰说,集中供水工程,本身工程量就极其大,又因山里的高差大,铺设管道挖槽一般都需破山石,施工的难度非常艰巨。枕头乡的集中供水工程总规划是利用河里水源和周马庄深井水源连接护送可解决枕头、洪道、桑岔等9个行政村万余口的饮水问题,确定方案后,他们翻山越岭、反复测量,现场研究、讨论,最终才确定了管线、蓄水池的准确规划。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事难干。2001年6月,枕头乡集中供水工程开始动工,全乡男女老少皆大欢喜,每家每户出劳力满山遍地挖水槽,主管道铺设1.5万余米,新建蓄水池10座,可储水2300立方米。经过十年的建设以及逐步完善,迄今,枕头乡集中供水工程已解决了9个行政村1万余口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其余10个行政村为单村供水。
“桑岔村蓄水池被全乡称为1号水源地,该处建立了100立方米、500立方米两座蓄水池。”王明杰告诉记者,利用引水管将泉水汇集于桑岔村的蓄水池内,经泵站加压后,送至寺坡分水岭蓄水池,靠倒虹吸将自流水送达分蓄水池,再分到各村的蓄水池,最后送到各村民家中。现在每小时的出水量是10立方米,年出水量达6万立方米。
虽然,1号水源地可以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为了长远考虑,2011年,枕头乡又投资300余万元在豁口村新建了一口800多米的深井,此井的深度与龙祠的水源在一个层面上,属于深层水,枕头乡村民为此井命名为2号水源。
涝了有上层水,旱了有下层水,2号水源的建设对于枕头乡村民来说无疑是个双保险。“下一步将逐步完善2号水源地建设,让2号水源与1号水源互通,避免1号水源出现问题影响村民安全用水,两个水源互补互利。”王明杰高兴地说,自从听到村民家中自来水声的一刹那,他明白汗水没有白流。
集中供水工程已有了很大的成功,工程的维护问题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所谓三分的建设就需要七分的管理,2011年枕头乡水利站和各个受益村及各村的管理人员签订了责任书,分清管理区域,明确职责,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乡里每月25日,派技术人员前往1号水源进行检测水质,确保让老百姓用上放心水、安全水。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