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祁欣 实习生 韩雪 张婧媛)馒头是北方人餐桌上每天不可缺少的一道面食,在市场上了解到销售的馒头以软面馒头和手工硬面馒头为主。随着人们对馒头口感的提升,硬面馒头渐渐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而小小的馒头却成了刘引芳夫妇对自己中年生活的规划。去年10月份刘引芳卖掉了经营多年的瓷砖门店.在一次串门时,顷刻间对馒头产生了兴趣。从此激发了她对蒸馒头的热情,起初蒸馒头只是为满足自家需求,而今却演变成了她的工作,同时也以蒸馒头作为自己今后的养老事业。
近日,记者来到大宁县城刘引芳的馒头作坊。
发面、和面、揉面、醒面、入锅蒸馒头是刘引芳每天蒸馒头的毕竟程序。看似简单的五个步骤,却让女士经历了漫长的学习过程。开始刘引芳蒸馒头时常常是忙得措手不及,不是发面用多了就是馒头的分量不足导致其大小不一。
曾从事瓷砖生意的刘引芳便开始用计量的方式蒸馒头,准确记录每一次蒸馒头用水用面具体分量和实际馒头的外形及口感。发面、和面都是按比例的用面用水,醒面时保证其的温度和时间,如果超了时间馒头就走样了。
刘引芳告诉记者:蒸馒头用数字化还是以前做瓷砖生意学的。水与面的精准比对才能蒸出大小一致的馒头。就馒头的成型而言,每个面团都精准过秤不差一分一毫,将室内温度控制在25度-30度以内,经过半小时的醒面,蒸出的馒头大小基本一致”。
现在刘引芳夫妇每天至少卖出500个硬面馒头,逢年过节顾客还得提前预定,她蒸的馒头深受街坊四邻的喜爱,邻居李女士说道:自从芳子家开了馒头店,我家就不再蒸馒头了,她蒸的馒头有家的味道。”
目前,刘引芳已将总结的蒸馒头方法记录成册准备在临汾市发展专营店。
谈到刘引芳为什么会将蒸馒头和养老联系在一起?人到中年,已厌烦了在生意场上的拼斗。现在每月蒸出的馒头收益最少也有4000元。还有一年我就50岁了,在蒸馒头上我享受到了精确计量的乐趣,同时消耗的体力又不多。看着馒头店的生意节节高升,我计划在11月份组织村里的妇女一起学习蒸馒头。
用蒸馒头的收益来养老是没问题的。既活动身体又有收益,这样安排自己的生活很是充实。”刘引芳说道。
【责任编辑: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