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卢凯)11月28日,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我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结束,9大类76项获准加入市级非遗“大家庭”。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是进行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这次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认定,极大地丰富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类别,使临汾的市级非遗项目在全省遥遥领先。”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任江波介绍,根据省市统一安排,今年年初即开始了第三批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工作,各县(市、区)经过十个多月的认真组织,先后共报送项目一百多项。11月中旬,市非遗中心组织市级专家进行项目评审,经研究,确定市级项目76项,其中包括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曲、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俗、体育竞技游艺9大类。
“通过前后三批市级项目的申报认定工作,我们基本完成了非遗保护工作中第一阶段的任务,为我们下一步合理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逐年加强,这些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一定会重新散发出他们的艺术魅力。”任江波说。
记者了解到,在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和评审中发现了许多重要价值的项目,如传统医药类的贾氏乌金散,在当地流传了一千多年,影响甚广,深为当地百姓熟知、认可,然而这样的项目却因家族原因,从不拿出来让世人知道的秘方,地方文化部门做了很多工作才使这流传在民间瑰宝得以申报;襄汾县申报的四句秧歌戏,是很古老的戏剧唱腔,其唱法独特,对进一步研究山西戏剧的发展和历史有着重要意义,项目现已濒危,迫切需要得到保护。同时还发现,许多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类、民间文学类等非遗项目,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