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雷锋式”的企业家

2013-03-05 08:37: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暖意融融的阖家团聚。辛辛苦苦打拼一年的临汾好运来礼品公司老总刘志东本想多花一些时间来陪陪江西赣州老家的父母。正月初三踏上归程后,原计划在老家过完正月十五再回来。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2月21日(正月十二)的一个来自省城太原的长途电话,迫使刘志东不得不在次日就驱车赶回。
    “电话是省工商局个体工作者协会打来的。”3月4日下午,刘志东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向记者忆起了当时的情形。作为代表我市参与全省非公党委“学雷锋”先进典型评选的指定推荐人,刘志东被告知尽快将个人材料报送上去。“虽然现在评选结果还没出来,但我对自己信心十足。”刘志东跟记者开起了玩笑。
    举手之劳间,力所能及时,从不吝惜向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是刘志东这些年来始终坚守保持的“雷锋”姿态。“一个有爱心的企业家,才是合格的企业家。”这句话在刘志东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与分量。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人要一辈子做好事,要讲道德,要有良心……”这些朴素的做人道理在母亲的循循善诱下,早早就在刘志东心中生根发芽。
    好运来创建十年间,时时刻刻闪烁点缀着公益、慈善、慷慨解囊与助人为乐的荧光和亮点……2003年年底,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志东走进了临纺医院。虽然之前就对企业经济效益不好、医院运转举步维艰的传言略有耳闻,但一进门刘志东还是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病房内的陈设居然连一张像样点的床单都几近奢望。回去后刘志东二话没说,花了逾5000元购置了200套床单,给医院送了过去。
    与公益事业的第一次结缘让刘志东感觉颇佳,“做完好事后心里就觉得特别舒服,感觉特别自豪光荣,套用个流行词,身体内就像充满了正能量。”从这之后,刘志东的爱心之旅就变得一发而不可收——2004年春节前夕,他与车站街办事处联系,遴选出50户特困户、孤寡老人及残疾人,每户奉上价值150元的米面油物资,确保困难群体过一个温暖祥和的节日。2006年“八一”前夕,为尧都区军休一所送去价值5000元的大米、食用油和西瓜;2010年2月慰问尧都区中心敬老院,送去了3000元现金与2000元的物品;2010年世博会期间与临汾铁旅取得联系,为我市两趟世博专列上的近千名游客每人赠送一份装有太阳帽、纸巾盒及杯子的“世博大礼包”;2012年“八一”前夕,为车站街派出所兢兢业业“保一方平安”的干警送去了5000元现金及米面油、西瓜……
    “我的原则就是在企业不亏本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拿出一部分盈利来多做一些善事。”从2011年5月12日开始,刘志东与尧都区慈善总会签署捐赠协议,并承诺只要好运来还在,协议就永不失效。接着刘志东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生产一盒火柴只有5厘的利润,我把这点利润全部捐出;每销售一个打火机有2分钱的利润,我捐一分钱;生产一双卫生套装筷子有4分钱利润,我把其中一半都捐给慈善总会。”集腋成裘、积水成渊,一年下来根据产销推算,刘志东的捐助金额已经突破了1万元。
    保守估算,这些年来刘志东投放到公益慈善事业的金额累计已经超过30万元,这对一家利润微薄、规模不算大的民营企业而言,已是实属不易。
    过年回家,刘志东的爱心照旧“泛滥”:老家于都县车溪乡濒临赣江,为方便乡亲出行,县里多方筹资修建了一座长达1000多米的跨江大桥。现在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依然存在200万元的资金缺口。刘志东获悉后当即拿出两万元交给书记、乡长。
    “一个有爱心的企业家,才是合格的企业家。要时刻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不摆阔气低调做人,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实实在在地为社会好好服务。”刘志东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样一位有爱心,敢担当,急公好义回馈社会的企业家,令记者肃然起敬。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邱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