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胜:我是雷锋的“粉丝”

2013-03-06 08:48: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这是《雷锋日记》里脍炙人口的话语,也是马玉胜的座右铭。从小学教员到党政机关,几十年如一日,雷锋就是他的榜样,雷锋精神就是他的精神坐标。

马玉胜是襄汾县的一位退休干部,今年72岁,虽已到古稀之年,可他多年来致力于为“雷锋团”老战士写回忆录,马不停蹄地抢救“雷锋团”的历史。在“学雷锋纪念日”再次到来之际,记者慕名专程前往襄汾县马玉胜的家中,与这位“雷锋迷”共同分享这份荣耀。

“‘雷锋团’的根就在咱襄汾,‘雷锋团’的前身是‘襄陵独立团’,第一任团长兼政委姚登山是襄汾人。‘雷锋团’的功臣崔生子、吴广信、王立学、张铁军等数十人都是咱襄汾人;在1960年雷锋入伍时,部队里还有不少当年独立团的老兵,都是襄汾人,雷锋团’与襄汾是根与叶的关系,一脉相承,骨肉相连。”马玉胜骄傲地说,“这是一支从襄汾塔儿山走出来的部队,为新中国的解放浴血奋战,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流汗,并培养出了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这是全国人民的骄傲,更是襄汾人民的骄傲。”

怀着对“雷锋团”老战士的敬佩之情和对“雷锋团”前身“襄陵独立团”英勇事迹的了解,马玉胜决心要在有生之年,拿起手中的笔,抢救“雷锋团”的斗争历史。为此,他访遍了每一位健在的“雷锋团”老战士,用心记录下“雷锋团”所经历的一次次战役,挖掘、整理、考证、宣传“雷锋团”斗争历史和英模事迹,从1995年至今,已70多岁高龄的马玉胜几乎每天都要完成这样的奔波。

多年来,马玉胜为554团写了许多文章,真实地反映了“雷锋团”的历史风貌和英雄事迹,歌颂了老一辈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革命气概。没有丰厚的回报,不求赞誉的掌声,马玉胜的字里行间倾注着数不清的心血与汗水,仅他写的《老区情》一书中,就收录了有他撰写的有关554团的文章8篇,计两万余字。这本书再现了襄汾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宣传了雷锋精神,弘扬了革命传统。

“雷锋是‘雷锋团’的精神资源,雷锋团’是我们家乡的一大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深认识,大力宣传,使得‘雷锋团’成为我们家乡弥足珍贵的精神瑰宝。如果我们心里始终装着这块瑰宝,就能化为巨大的感召力;这块瑰宝,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襄汾、临汾的知名度,利于改革开放、招商引资、兴县富民,并且利于凝聚人心,感召民众,有力地推动双文明建设,我们如果能与‘雷锋团’携手共建,一定能更快地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奔小康的步伐。”马玉胜的愿望清晰而实在。

背景:1947年9月1日,活动在晋南的地方武装襄陵县保安大队、武装民兵及翻身农民,在中共襄陵县委书记姚登山的主持下,组建了“襄陵独立团”,编为太岳军区十九分区四十五团,这就是雷锋生前所在团的前身。部队组建后,先后参加了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和入川剿匪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卓越贡献。1952年,这支部队由步兵改编为工程兵,并一直延续至今。1954年该团开赴辽东半岛一带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并由工程兵改编为工程兵工程第十团。1958年11月团队移防营口市,归沈阳军区领导。为了支援社会主义建设,1960年2月,经中央军委工程兵司令部批准,该团参加了抚顺钢铁厂扩建工程(即抚顺“751”工程)建设。团队接受任务后,立即进驻抚顺瓢儿屯。正是在抚顺施工期间,从湖南选调到辽宁支援鞍钢建设的雷锋,在党和人民的召唤下,从辽阳弓长岭地区参军入伍,来到这支英雄的部队,并投身到支援抚顺钢厂的建设热潮中。(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