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容忍”成为“纵容”

2013-03-13 10:19:33 来源:临汾新闻网

在饭店吃饭,刚刚落座服务员就麻利的将消费纸巾包撕开;饭后索要发票,店主却“诚恳”地表示过几天再来拿;在水果摊买一兜橘子,回家后却发现商贩最后塞进去的几个已经腐烂;在超市买盒装新鲜蘑菇,做饭时才发现已经散发着刺鼻的腐味,显然不是标签上注明的生产日期;去KTV唱歌,服务员会“客气”的检查手袋,看消费者有没有自带酒水……

诸如此类现象,想必我们每一位消费者都遇到过。毋庸置疑,这是我们作为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典型案例,但是很少有消费者去“较真”,甚至,绝大部分消费者都已经习惯了这种“被侵权”。

“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即将来临之时,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位消费者,深刻感受到:正是我们的容忍纵容了无良商家,让种类繁多的消费小陷阱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

“近40厘米高的箱子中,有10层填充物,却仅有两层鸡蛋,其中每层还少了两枚。”家住市区平阳南街的周先生说。春节期间,亲戚拜年时给周先生送了一盒土鸡蛋,打开后周先生发现,偌大的盒子里只摆放了区区28枚,其余全部是填充物。

“一般的同类商品,包装盒里有45枚鸡蛋,售价是60元左右,但这盒鸡蛋的外包装上没有生产日期,也没有斤数和个数,只有生产场地标注了永和县打石腰乡养殖专业合作社。”周先生连声感叹:“这是一盒‘外强中干’的土鸡蛋。”

虽然心里不快,但周先生却无可奈何,因为“是亲戚送的,不可能去问他在哪儿购买的商品”。

无独有偶,家住市区扁担巷的张先生也遭遇了同类事件。吉县苹果以色泽好、口味佳扬名,春节前夕,张先生专程购买了一箱吉县苹果准备过节招待客人。

他叙述道:“店主热情地打开一箱苹果,上面一层排列整齐、个头匀称,我特别满意。没想到过年摆上桌的时候才发现,好苹果仅是第一层,下面一层的苹果个头很小,而且还缺了4个。”

“不仅如此,一位吉县的朋友来家做客,一眼就看出这不是真正的吉县苹果,而是经销商买了包装盒和散装苹果自己装的箱。”言语中,张先生神情愤恨。

纵然遭遇了“假冒伪劣、缺斤短两、外强中干”,张先生却没有想过维权,他无奈地表示:“找到经销商能怎么样?不承认我一样没办法。”

采访中,大部分受访者都遭遇过此类侵权,也都选择了沉默。他们一直表示,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遭遇实在太普遍了。

尽管事情过去了半年之久,年轻人张磊依然句句流露出对婚纱摄影的不满。他拍摄结婚照选择了市区解放路中段的一家婚纱摄影店,回想当时的拍摄过程,张磊怨声载道。

“没交定金时,他们特别热情,口口声声说这个也免费、那个也赠送,结果到了实地拍摄时,不断推荐特别贵的化妆品,如果消费者不买他们的,态度立马非常冷淡,还摆出一副鄙视的表情。”张磊告诉记者,在商家的摆布下,原本敲定的3000元婚纱摄影最后足足花费了近7000元。

至于自身的行为会不会让消费者反感,商家不会顾忌,他们都清楚:婚纱摄影是“一锤子买卖”。

尽管吃亏不小,张磊却没想着维权。在他看来,用什么样的理由去举报都不太恰当。“他们毕竟没有强买强卖,只是用特别恶劣的服务态度,逼着你不得不去消费。”

记者也了解到,由于抱着“一辈子只有这一次”的想法,许多年轻人在婚纱摄影消费上被商家“牵着鼻子走”的情况比较普遍。

家住市区五一路的郭奇也遇到了类似现象,去年国庆节结婚时,眼看还有20分钟结婚仪式就要开始,没想到主持婚礼的司仪临时要涨钱,态度强硬地表示“不加钱立即就走”。

“我能怎么办?当时台下亲朋好友几百人,都等着婚礼开始呢。司仪一走,婚礼就砸了。”郭奇别无他法,答应了司仪的要求。受此影响,一场婚礼郭奇始终郁郁寡欢,看到司仪在旁边滔滔不绝、笑面如花,郭奇说:“恨不得冲上去收拾他”。

经历了这场风波,郭奇同样没有想过投诉。他认为,临时上涨费用一切都是口头约定,这样是没办法去投诉的。而且,婚礼结束司仪拿钱走人,“今后连人都找不到了”。

3月10日下午,家住市区建设路的张女士在万佳福超市建设路店购买了一盒鲜蘑菇。“包装完好,生产日期也是3月10日。没想到拿回家拆开后才发现,这盒所谓当天生产的蘑菇竟然有浓浓的酒糟味和腐烂的味道。”张女士说:“眼看这盒蘑菇是坏了,只好扔进了垃圾桶。”

张女士直言:“发生这样的问题,让我今后再在这买蘑菇时怎么能够放心。”

在此之前,张女士购买同类商品已经多次。她回忆道:“这种蘑菇最初是保鲜膜覆盖的包装,售价3元,后来改为密封塑料袋,就不能闻到味道,辨别不了是否新鲜,但是售价却成了4.9元。要说价格上涨了都是其次,但作为大型超市,起码质量上应该保证呀。”

尽管留存着购物小票,张女士却没想过去超市讨个说法。她告诉记者:“包装拆开了,即便去了也说不清楚。而且一来一回的交通成本就比一盒蘑菇的价格要高,不值得再去了。”

在采访过程中,类似的现象所有受访者都遇到过,绝大部分消费者都放弃了维权的念头,他们的理由非常直接,就是“区区几元钱,不值得那么麻烦。”

在市区建设北路,一名刚刚购买了蔬菜的中年妇女反问记者:“比如我花5元钱买了一把青菜,回家发现有几棵是坏的。你说,我值得因为这点事儿再跑半天去找商贩么?”

她非常明确地说:“这样的事儿天天都有,大家都习惯了。”

多么可怕的“习惯”二字,不仅让消费者习惯了看似不足为奇的“被侵权”,也纵容商家习惯了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的侵权行为。

各种各样细微的“被侵权”、消费的小陷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每个人身边上演,但许多消费者对此却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许多消费者只是眼巴巴的希望管理部门能够加强执法力度,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我们是不是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坚决不放纵任何一次“被侵权。”诚然,我们维权的成本或许超过了商品本身的价值,但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更坚决、更主动的去维护自身的权益,那么,一个美好的消费环境就在不远的未来。(记者 柴云祥)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