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赵文家 李静)“在网上看到急聘暑期工,月薪两三千,结果干了一个月,只给了六百元。”近日,大二学生宋宜君向记者反映了她的遭遇。
“我六月底回到临汾后,就开始打听哪里需要暑期工。在师大后门的一家中介交了80元,给我找了份促销的工作,但上岗之前,还要交300元押金以及150元置装费。”宋宜君担心到时“赔了夫人又折兵”,于是要求该中介继续给她寻找合适的工作,没想到中介翻了脸,表示工作是她放弃的,想再找还需再付80元。
中介拒绝履行“若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可免费再提供信息”的义务,宋宜君也没了招,开始在网上大海捞针。“七月初,我看到向阳西路有家企业招聘财会专业的暑期工,月薪是2000-3000元。”宋宜君满怀欣喜地踏上工作岗位,忙碌了近一个月后,却得知自己的薪酬只有600元。
“当时我就抱着学习和锻炼的目的去的,也没有签订什么合同。至于网上挂出的高价,一位同事偷偷告诉我,这是公司想出的高招,以此来吸引暑期工的注意。”宋宜君想为自己讨个公道,却被负责人以她没有业绩,没有销售额为由给堵了回去。
由于社会经验不足,一些大学生的自身权益受损却又无力还击,往往只能打落牙齿往肚里咽。对此,临汾警方公布了几种常见的陷阱,提醒暑期工勿踏“雷区”:一些不规范的中介机构利用大学生急于利用假期打工的心理,无中生有或以“急招”为幌子引诱学生报名,骗取“信息费”、报名费”;学生以销售员的名义上岗工作,公司却要求他们必须购进一定数量的商品,变相进行传销活动;还有一类陷阱多发生在招聘家教或文秘时,有的女学生不加考虑,单独和对方见面,可能遭遇危险。
虽然,暑期只剩二分之一,仍有一些大学生奔波在求职的路上。但是,打工之前要具备一定的“避险意识”,一定要选择有资质、信誉好的中介,留心其是否具备营业资质;面对条件优厚的高薪诱惑,要学会谨慎辨识;受骗要举报、投诉;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千万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详细信息及联络方式留给不知情的招工单位或企业。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