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交通秩序须抡好“三板斧”

2013-06-08 09:43:3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市区三轮车乱象造成交通不畅,不仅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隐患,而且牵涉到城市管理能力的体现,事关民生、事关城市形象。针对这一情况,我市于5月中旬发布了三轮车专项治理通告,明确告知货运三轮车市区内禁行路段及时间,对非法客运三轮车坚决予以取缔,对残疾人代步三轮车作出相关规定。多日的整治,为广大市民创造了良好的出行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看到这条报道之后,群众普遍为此交口称赞,但是在高兴之余,也有部分市民对此次交通整治的最终效果抱有一定的担心,认为这次整治会不会像以前的多次整治行动一样搞“一阵风”运动。

从以往的经验看来,这些担心其实不无道理。如何避免整治行动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必须抡好“法律约束、制度落实、教育整顿”这“三板斧”。

首先,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政府不仅需要通过职能部门发布或执行相关整治措施,更应以人大出台地方性法规的方式,对目前三轮车营运行为作出明确界定,这样才有助于强化全市交通整治的权威性,让管理者有法可依,让被管理者心存敬畏。

其次,必须狠抓制度落实。有关职能部门要紧紧围绕整治行动,严格督查执法人员的制度落实情况。对部门内部各项制度要严格加以执行,而不能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对违法违章执法人员要依法从严查处,而不能视而不见、纵容包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治活动的持久性、有效性,才能真正赢得广大市民的配合与支持。

第三,要从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中汲取宝贵经验。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集中教育整顿活动虽然刚刚结束总结验收,但是相关职能部门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将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中积累的成功做法和优秀成果迅速转化、有效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继续在治理三轮车非法营运等行动中显示威力、发挥作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治市区三轮车乱象和整治其他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如出一辙。有关部门只有充分利用法律、行政等手段,严格执法、抓好落实、认真整顿,才能保证整治活动达到预期效果,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通行环境。锡刚

“心通”则“路畅”

近期,在市区的各大主干街道上,相信谁都能够明显感受到交通环境所带来的变化:营运三轮车少了,道路通畅了许多,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多了,闯红灯的人少了。人们在茶余饭后、偶尔聚聊,谈起市区交通环境时,较之前众多的“调侃声“和“无奈声”所不同的是,而今更多的却是“赞许声”,这从一个侧面也能反映出交通整治所取得的成效。

不可否认,在城市发展的初期,营运三轮车以其轻便灵活的优势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三轮车的诸多弊端开始显现。一些人认为,正是由于三轮车增多后的乱停乱靠、随意载客才常常造成交通堵塞。道路一堵,“心情”也跟着堵,应该全部取缔。另一些人认为,三轮车既是城市交通中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丰富了民众出行条件和生活方式,完全取缔不合适,要取缔就取缔具有商业目的营运三轮车。还有人提议,三轮车只要不占道、横冲直撞、随意穿梭,给它一些限制,让它在安全、有序的环境中运行,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针对民众的各种声音,相关职能部门一方面要了解民意、考虑其诉求,提高业主交通安全意识、规范其行为;另一方面要从制度上形成规范三轮车营运秩序的长效机制。

简而言之,治理道路交通环境,就是本着让群众“心通”的目的,达到“路畅”。贾亮

整治岂能“一禁了之”

今年以来,市政府对长期存在于市区非法三轮车下大力气进行持续整顿,并对市区范围内非法营运的载人三轮车予以全面取缔。顿时,市区交通为之一畅,主干道上很少发生交通堵塞情况,一时间百姓交口称赞,市民为之拍手称快。然而,三轮车却不能简单的一禁了之,更应该堵疏结合。

客运三轮车在我市存在已久,加之其从业者收益颇高,导致我市三轮车驾驶者甚多,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残疾人,大多为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如果仅仅是简单的“一禁了之”,不仅会损害这部分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闲置的人员和三轮车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

目前市区各种机动车辆较多,而郊区、外环、滨河路等路段却经常面临打不到车、等不上公交、出行较为不便的难题,这些路段都有着十分宽阔的自行车道,完全可以满足三轮车行驶所需空间,只要政府、职能部门积极引导、合理安排,这部分闲置的三轮车也能够在不违反市区道路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方便郊区、外环等区域的市民出行,而且既节能又环保,还能兼顾三轮车车主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德政

“落实”最关键

多年来,市区内随处可见的三轮车在机动车道上强行变道、随意调头、乱闯红灯……不但造成交通秩序的混乱,也埋下了交通事故的隐患。近日,我市针对此类问题,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其条例堪称“史上最严”。那么“办法”有了,要想彻底消除这一扰乱交通秩序的顽疾,落实”无疑成为了关键。

笔者认为,要把好的制度、办法落实到位,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入手。所谓横向就是在执行“管理办法”的时候不能打折扣,凡是管理办法规定的必须严格按照执行。执法者在工作中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厚此薄彼。要加强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杜绝“关系”人情”扰乱执法,把“办法”百分之百落实到位。所谓纵向就是要把“管理办法”长时间的执行下去,不搞“一阵风”。交通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要把落实管理办法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常抓不懈,才能实实在在保证整治效果。德政

“弹性监管”比“三轮车乱象”更让人担忧

最近一段时间,市区居民一定能够感觉到:原本常患“肠梗阻”的街道似乎畅通了许多。自5月15日市政府发布市区三轮车通行管理办法(要求市区交警部门加大对三轮车占道、逆行、违规经营等行为监管力度,市区7条主街道实行禁行)以来,市民出行明显感觉“宽敞”很多,就连“的哥”也感觉“提速”不少。

市区交通秩序的明显好转,让多数市民拍手称赞的同时,也让不少市民产生了担忧——三轮车乱象会不会“卷土重来”。

实际上,机动三轮车乱象丛生,市区居民早已见怪不怪,也习以为常。近年来,有关整治三轮车乱象的“檄文”和“声讨”,几乎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各级有关部门开展整治行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但是其结果实难令市民满意。

一方面是三轮车乱象没有在历次整治中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有“泛滥”的趋势;另一方面是有关部门“监管”时紧时松的现象客观存在,还被坊间戏称为“弹性监管”。

执法部门行使监管权力,规范社会秩序是职责所在,然而,监管”时紧时松的现象着实让人费解,虽不敢妄下“玩忽职守”的定义,但“偶有偷懒”的事实毋庸置疑,更令人堪忧的是,被监管者却不曾停歇和休息,他们不仅擅长游击战、精通持久战,更总结出了一条“紧时退避、平时警惕、松时照例”的应对秘诀。于是乎,在多年来的“弹性监管”下,三轮车乱象依然无法根除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

一次又一次从心喜到忧虑、从希望到失望,看着如此频频上演的“弹性大戏”,不仅让市民产生了质疑“监管”的心态,而且使得“监管”背离了常态化、防范性的原则,更无形中增加了国家推行新政策、新办法、新措施的难度。如此而为,正映射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寓意。

相比而论,三轮车乱象”固然让市民难以接受,但是,更让人担心的是“弹性监管”的“长此以往”。如今,市区街道上的三轮车辆占道、逆行、违规载客等行为需要一禁到底,同时,对于三轮车乱象暴露的客运、交通等有关部门的监管疾瘤,更需要下猛药治一治才是。言微

     

责任编辑: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