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必居”是驰名中外的北京老字号,虽然已经传承了几百年,但是,时下很少有人知道,“六必居”是临汾人在北京创办的商号。
这是我们临汾的骄傲。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六必居”先人们没有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所以,关于它的创始年代、名字来历和那没有署名的老匾究竟是否严嵩所题,让后人众说纷纭。
前不久,临汾市驻北京联系处组织部分临汾人在北京创办的老字号回临汾寻根,其中宋家基祖籍临汾东关,现居北京,其太爷爷曾在“源升号”做账房,舅舅、父亲都在“六必居”工作过,因此,他小时候常在“六必居”玩耍,时不时在老人的谈话中偶尔也会听到有关“六必居”老辈子的旧事。退休后,他热衷于对晋商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对“六必居”的情况更是用心颇多,曾数次回临汾寻访“六必居”的故事、故人。日前,他对记者讲述了自己所了解的“六必居”。
宋家基正在讲述“六必居”的故事。
A 先“六珍”再“六必居” 商号创始人不详
明洪武年间,华夏大地因连年战争,土地荒芜,山西人多地少,明政府在洪洞县大槐树边设立移民局,分几次向全国移民。
永乐年间,京城煤炭供应短缺,京西门头沟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山区荒僻、百姓稀少,即便有煤也没有开采能力。大约永乐十九年,明政府决定从山西晋南山区移民中选派几百名懂采煤技术的百姓到门头沟山区安家落户,解京城用煤之难,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支援移民行动,当时平阳府(今临汾市)一家靠贩运煤炭、粮食发家的豪商大户主动派出一百多辆车马,备足粮食草料运送移民队伍。
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在大槐树下集结宣誓后出发。跋山涉水走了一个多月,行至正阳门外时,有几匹辕马因疾病加之劳累过度相继死亡,粮食无法运到门头沟。车主人不得不就地把几车粮食卖掉。正巧当地是赶集的日子,粮价卖得不错,车主人发现这里是做粮食生意的好地方,反复思量后觉得在这里做买卖划得来。于是买了几亩地,盖了一排坐西朝东的铺面房,从此就在前门外做起了粮食生意。
当地的风俗是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集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尽管环境欠佳,但精明的“六必居”先人还是看好这块风水宝地。
在临汾商人的影响下,一些头脑灵活的商贩纷纷效仿,纷至沓来,几年以后,前门外这条龙脉轴线两侧自然成了街市民舍,铺面商号云集,一派繁荣景象。后来,六必居”先人的生意越做越大。
大约在宣德年间,明政府地税官员在这里勘察地形,准备修建廊房。测量结果发现,山西商人盖的店铺由于南北占地太长,影响了修建廊房的整体规划,决定拆除,但是宣德皇帝闻听此事后说:这家临汾店铺不要拆,他们店主对国家有贡献。”皇上的金口玉言保留了“六必居”店址。
正统年间(1436年)九月二十五,临汾商人根据业已成熟的市面发展状况,正式为自己经营多年的店铺命名为“六珍”。他们率先在前门外开发地段并且创办商铺和商号,为推进前门外大街早日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正统三年(1438年),明政府地税官员对正阳门外民间自发商品交易市场实施规范化整治的同时,正式将此地命名为正阳门外大街。
前外大街的建立也为“六必居”先人的商号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据说当时“六珍”商号在正阳门外大街的名气朝野皆知,每天贩运粮食的车马穿梭往来,使正阳门外大街整日车水马龙,市声喧嚣。
“六珍”商号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又在经营粮食生意的基础上增加了盐业加工和销售,使生意更为火爆。
迁往门头沟挖煤的移民把开采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到正阳门外,由于有同乡在此做买卖,运来的煤炭经指点也就存在“六珍”店铺后面等待销售,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买卖煤炭的煤市街。
光阴似箭,到明朝中叶,六珍”已是京城有名的老商号,由兄弟二人共同执掌。时间久了,兄弟之间因买卖之事产生隔阂,想请严嵩帮忙另立一商号分开经营。当时,严嵩还不是宰相,在宫里常遭到文职高官的发难,因此不敢在外张扬签名题字。可由于某种原因,又不好意思推托这份情面,便参照“六珍”商号的名字,以六字为头,写下了流传几百年,久负盛名的“六必居”三个字,从此,兄弟二人各守基业,认真经营。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