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弓佩玉)“这一个月就不敢干其他事,说成捂着钱包过日子一点都不过分。”郭先生一个月工资2900元,然而中秋节当天就上了7份礼,共计2500元,整个9月份支出的礼钱不少于5000元。
“中午有两个朋友家的孩子结婚,一个同事给小孩过一周岁生日,还有两个朋友家是丧事,一中午就出去1800元。晚上还有两份礼分别是结婚500元、订婚200元。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别人给你上多少,完了还得还多少礼。虽然这样有助于加强联系,但是一下这么多礼金,让人很难承受。”郭先生如是说。
“每次上礼以前都会翻开以前的礼簿,看到对方当时上了200元、300元,便舒了一口气,碰到500元、上千元的大礼就只能苦笑了。”郭先生告诉记者,现在人们搬家、生子、订婚、结婚、父母过寿、丧事等一件不落,不仅上礼次数越来越频繁,礼金也是越来越高。而且好多人在礼金来往的过程中会断了联系,很有可能以前上过的礼就白上了。虽然目前仅接到几通红白事的电话通知,但是郭先生估计会更多。
与郭先生有相同感受的人不在少数。临汾籍的杨先生,自大学毕业以后就在北京上班,但是近段时间接到来自家乡的“问候”可不少。“好多年不联系的同学,一接通电话就是通知喜事。由于不方便回去,就直接要了同学的卡号,打钱到对方账户。我有的同事直接把礼钱充到对方的手机卡里,充当了话费。”杨先生无奈地说,这样的电话一临近节假日就非常多,我现在都不敢接陌生的来电了。同学结婚本来是件高兴事,可是多年不来往的同学,碰到有事才联系,实在是让人心凉。但是同学之间礼钱又不能少,这真让我为难。”
还没到国庆,杨先生已经接到4通电话,都是在国庆节期间举办婚礼。杨先生开玩笑地说道:我要是天天去吃席,中午饭都不用在家吃。礼钱来往本来是图人多热闹,大家上礼也是为了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然而现在礼金却成了同学衡量关系好坏的‘标尺’。200元礼钱是表示‘有来往’,300元表示‘关系还不错’,500元表示‘好朋友’,那铁哥们的礼钱就直接飙到上千元了。有时候不仅要上礼钱,还要送礼物,这样一来,半个月的工资就所剩无几了。我只能默默地祈祷同学们举办喜宴不要集中在一个月里,让我有口喘气的机会。”
有不少市民坦言,这样频繁的上礼不仅让自己的“荷包”很受伤,更有一种被“抢钱”的感觉。“有些电话号码已经成了举办酒宴的代名词,大事小事无一例外,都要举办酒宴,看到他们来电,就只能抓着钱包苦笑了。”市民曹女士如是说。份子钱本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莫因太频繁,使之变为“摩擦力”。
责任编辑: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