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16时,临汾上空飘起蒙蒙细雨,路上行人步履匆匆。但在临汾高速路口处,一排身着统一服装的人员挺立雨中,他们手捧鲜花、表情严肃,红色条幅上醒目地写着“欢迎临汾蓝天救援队8·03云南鲁甸地震救援凯旋”。原来,这天是临汾蓝天救援队成员们迎接奔赴灾区的队友们归来。
随着两辆车驶出高速路,现场的队员们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迎了上去,归来的志愿者们虽满怀回家的兴奋,却难掩神色之间的疲惫,队友的鲜花与掌声,家人的拥抱与担忧,让这些铮铮铁骨,瞬间柔情满怀,流出激动的泪水。
从报备(报名、做准备工作)出队到如今凯旋归来,临汾蓝天救援队用了10天时间,成功救援被困人员5人、运转临产孕妇2起、处理严重外伤12人、运转伤员9人、处理遗体13具……
这10天,他们奋战灾区一线,谱写了一曲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之歌,发出来自临汾公益救援的最强音。
鲁甸县地震 驰援重灾区
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邵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震灾发生后,临汾蓝天救援队立即向临汾抗震减灾指挥部汇报,启动地震救援预案。17时15分,救援队队内开始报备,20时第一梯队组建完成,于次日凌晨2时出发奔赴灾区。
“当时我正在外面做生意,车里还拉着乘客,但得到救援队报备的消息后,我立即放下乘客赶至临汾蓝天救援队部,并向乘客作出解释。”参加救援的志愿者冯小强感动道,乘客听说我要去抗震救灾,放下车费并对我说了声‘加油!’便径自回家去了。”
像这种将工作放置一旁,心系公益的人,临汾蓝天救援队内比比皆是。如今经营一家户外餐厅的梁泽峰,当第一梯队报备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心系灾区的他,只能遗憾地报备第二梯队。
曾有不少人对梁泽峰为了公益宁愿放弃自己的事业不解,面对朋友们的“那你餐厅的生意怎么办”的质疑,梁泽峰不假思索地回应:钱赚多少算够呀!”质朴地回答,已表现出梁泽峰的拳拳之心。
此次抗震救灾工作临汾蓝天救援队出动志愿者11人,携带简易破拆工具5类、医疗救援包11个、防化服、裹尸袋200件、GPS及应急灯等专业救援设备。
从8月4日凌晨出发,志愿者们马不停蹄奔赴灾区,5日凌晨4时45分,临汾蓝天救援队到达灾区,接受蓝天总队调配。
虽然志愿者们来前已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但真正踏上灾区这片土地时,眼前的情景依然冲击着他们的内心:倒塌的房屋、地面巨大的裂缝、山体严重滑坡、灾区百姓痛苦与期盼的眼神,以及被挖出的尸体。但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去适应环境,因为更多的生命等待他们去救助。
同在蓝天下 生死皆兄弟
“身处灾区的每一天都充满风险,因为不能预料下一刻灾难是否就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们也是血肉之躯,能依靠的只有专业救援知识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遇难风险,并去救助他人。”临汾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刚对记者说:‘生日快乐’,是我们每次救援后彼此之间的问候。”
每次出队救援前,李刚都会周密部署志愿者的工作,而大家必须遵循一条:服从命令!”。
“因为灾区余震不断,致使山上不时有石头滚落,而救援工作都在山边进行,每次出队都是与死神打交道,队员们是我带出来的,我必须对他们的生命负责!”李刚一脸严肃地说,有次开车出队,眼见山上有石头松动,幸亏马上制动停车,大石就落在车前不到一米处,如果当时司机反应再慢点或不听命令,一车人的性命都悬了。
像这样的情景,灾区每天都会上演,所以每次救援后的相聚仿佛都是劫后重生,一句“生日快乐”彼此之间早已明了。李刚表示,临汾蓝天救援队建队之初口号是“同在蓝天下,生死皆兄弟,”不少队友觉得不好听,改为“同在蓝天下,永远是兄弟,”但参加了这次救援后,大家深切感悟到“生死皆兄弟”的含义。
临汾蓝天救援队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更使得全国各地的蓝天队友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赞叹道:山西临汾蓝天救援队真牛!”这不仅源于李刚的专业救援知识与临危不乱的指挥调度,还因临汾蓝天救援队志愿者们永远冲在一线、不顾生命安危的无私付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彰显了临汾公益救援的力量。
据了解,临汾蓝天救援队在此次抗震救灾中参与的大小救援不计其数,主要有:指挥参与打捞救灾英雄谢樵遗体;天生桥甘家寨搭建蓝天救援队前指临时指挥所,为部队、武警标明工作重点方向;在震中龙头山镇搭建无线电中继,保障救援通讯畅通;利用山野绳索技能,实施被困群众多达百人的搜救工作,期间成功施救一名9岁女童生还;做尸体处理,并对灾区防疫重点部位进行消杀防疫;应总队要求,给现场救援人员150人、灾区初级志愿者300余人,做抗震救援、逃生、医疗等相关培训……
凤凰涅槃后 收获感悟时
抗震救灾工作过去半月有余,如今志愿者们回到各自生活轨道上继续前行,但鲁甸救援的经历,已在他们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个人也是一场人生的洗礼。
“曾经穿上蓝天救援队队服时,就是感觉很酷,但经历过此次救援再次穿上这身队服时,感觉沉甸甸的,因为身上多了份责任和使命,在灾区它就象征着生命的希望。”第一次参加地震救援的志愿者布龙龙感慨道,每次顺利完成任务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经历过这次“劫后重生”的救援,再回到生活中来,很多事情都会看淡,因为在生死面前,挫折与困难都不算什么,毕竟,只要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同样是奔赴前线的志愿者李民建近日正忙于准备单位演讲,“当时队内组织救援时,我第一时间向单位请假,领导了解缘由后立刻批准,单位对我的支持,也是我救援的动力,而救援中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也将贯穿到今后的工作中去。”面对单位领导的重视与赞赏,他不愿说太多,“默默地做一些事就好。”
马水莲是此次救援志愿者中的两位女性之一,灾区救援给她带来的感悟太多太多,但让她感触最深的是专业救援知识的重要性。
“抗震救灾不是光凭一腔热血就可以的,需要十分专业的救援知识,否则到了前线帮不了忙反而添乱。”马水莲表示,当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到一起时,救援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志愿者都表现出对家人的愧疚。
这次鲁甸救援,冯小强瞒着生病的父母参加救援,李刚挥泪告别妻女,张文君在灾区眼疾复发……他们多想陪伴家人,但他们身上的那份责任,让志愿者们义无反顾地奔赴灾区。
“我们的付出只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向前冲的决心,那些默默支持 和担心的我们的家人,他们的付出远远超过自己微不足道的贡献。”李刚感叹道。
聚一帮好人 做一些好事
志愿者们是在临汾蓝天救援队队部接受记者采访,这个位于铁路体育馆内一个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面有基础的户外救援设备以及简易的会议桌,许多大型救援工作就是从这里商议展开的。
据了解,临汾蓝天救援队是2008年成立,队员们因共同爱好户外运动而聚集在一起,职业涵盖各行各业,属于纯民间公益救援团队,没有固定资金来源,房租、装备与出队费用都由队员们自己承担。
谈起建队的初衷,队长李刚表示“聚一帮好人,做一些好事”。
虽然是民间驴友自发成立,但这支救援队伍的专业性不容小觑。救援队会定期举行各种野外生存技能培训和救援培训,队员要学习的技术包括医疗类、技术类、 GPS与电子地图、无线电基础、识图定向定位、高空基础技能SRT、装备使用、小型船舶构造与操纵、户外风险管理四大类24门课程,而且成员要通过相关技能考核,合格后才可成为正式队员。平时队员刻苦训练,就为了在危难面前,最大限度地帮助身处困境的人们,竭尽所能挽救生命。
据了解,这支民间公益救援团队曾先后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甘肃玉树地震、云南彝良地震、甘肃岷县泥石流、四川雅安地震等大小救援共120余次,丰富的救援经验使他们走在公益救援道路的前沿,也得到全国蓝天队员们的肯定。
蓝天救援队理念为“人道、志愿、专业、开放”,临汾蓝天救援队坚守理念、全情公益,但作为民间公益救援团队,制约其发展的最大障碍便是保险,因为国内基本上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为民间救援队员提供保险服务。但即使面临各种困难,他们勇于克服,毅然前行。在如今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中,他们以行动践行真善美,用精神传递公益正能量。
记者手记
初次接触蓝天救援队队员时,他们给记者的感觉是不拘小节、粗犷豪放,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身上表现出那份最本真的善良,不止一次令记者感动。
人前他们是铮铮铁骨的硬汉,但生活中他们也有脆弱、需要人关怀的时候;平时大家自由不羁,但危难时刻,他们万众一心。
曾有不少人问过“如何加入临汾蓝天救援队?”队长李刚也明确表示:年满25岁,热心公益的人便可成为志愿者。但我想补充一句:进入蓝天救援队意味着只有付出、没有回报,如果这点没问题,临汾蓝天救援队欢迎你。”
临汾蓝天救援队24小时咨询电话:0357-2261000,全国统一救援热线:4006009958。
记者 张莹超 李羿玫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