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医疗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太古乡宣传新农合政策
大宁县地处吕梁山南麓的大宁县,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民群众。近年来,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的顺利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全县农民群众撑起了健康“保护伞”,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率先实现全覆盖
大宁县共有2镇4乡84个村委,总人口68758人,其中农业人口47077人。全县有医疗机构85所,其中县级3所,分布在新城区、中街、东关,乡镇级6所,卫生服务站3所,村卫生所72所,现有医疗机构基本能满足全县农民看病需求。
2008年1月,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先后经历了起步实施、制度完善和规范运行三个阶段,县委、县政府千方百计把新农合的政策落实到位,县卫生局、合作医疗中心从对新农合的宣传到实施、从对医院用药的监管到为农民报销医疗费用,时时处处为农民的健康着想,真诚服务百姓。目前,农民群众对新农合政策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满意度不断上升,农民个人医药费用负担逐年下降,新农合资金发挥了效益。2014年该县参合农民为45971人,参合率达99.18%,做到了在乡农村居民应参尽参、应保尽保,新型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全面形成,新农合工作已步入规范化轨道并得到长足发展。
规范运行保安全
合作医疗基金是帮助患病农民的“保命钱”,基金管理和运用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农合”工作的信任,为了确保把实事办好,真正将每一分钱都用到参合农民身上,大宁县合作医疗中心采取多项措施,扭紧新农合资金管理“安全阀”,加强对新农合资金的规范管理。
他们从操作规程、基金运营监督等方面入手,整章建制,严格程序,保证了新农合制度的规范有序运行。一是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县合作医疗中心成立了稽查组、实行周二周五定期查房,早间或夜间不定期临时抽查相结合,严格进行监督检查,避免了冒名住院、挂名住院及冒名领合作医疗基金等问题发生。二是严格基金运行程序。在国有银行设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及时将农民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资金划入专户管理,实行银行管钱、财政管账,合作医疗中心核销,做到管钱不管账,管账不管钱,收支分离、管办分开、专款专用。合作医疗补偿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后,经县合作医疗中心审核无误后拨付到定点医疗机构,真正实现了新农合基金封闭管理,安全运行,高效使用。三是健全监督机制。推行县乡村三级报销公示制度,每月在各定点医疗机构、乡镇、村委对所有参合患者补偿情况进行公示,真正做到规范运行、阳光操作,有效保证了参合农民的参与、知情和监督权利。县合作医疗中心与市内定点医院建立住院病人信息反馈机制,对大额、可疑病例及时查询,杜绝了造假骗保现象发生。
完善措施创新路
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连续多年将其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实事之一,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并进行绩效考核,在工作中,县卫生部门牵头、合作医疗中心运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各项措施,为新农合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合作医疗中心按照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管理经办体系合理高效的新路子,并不断完善,为新农合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运行过程中,推行单病种限价付费,让参合农民真正感受到参合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并通过他们影响身边的人,积极加入合作医疗。实行总额预付,调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积极性。充实了县内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添置必要医疗设备,切实改善他们的医疗服务能力,吸引患者在县内就医;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手机网络、广播等宣传手段,让合作医疗的报销程序、报销比例等基本常识做到家喻户晓;对特定人群试行体检,做到小病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合作医疗的普惠性和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做到接受投诉、调查处理两手抓,对借合作医疗坑农害农的害群之马,进行严厉打击,确保各医疗机构在合作医疗事业中健康、有序运行。加强公示,给农民一个知情权和监督权,积极调动农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在补偿过程中各项程序,变农民跑为合作医疗工作者跑。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方便参合农民;做好补偿患者的回访工作,及时掌握参合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合作医疗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等,切实做到便民、惠民、利民。
新农合制度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有效缓解了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让广大参合农民深受实惠,让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温暖了广大农民的心。今年上半年共补偿17132人,总费用1410万元,比去年同期提高623万元。 通讯员 侯耀强 冯文梅 文/图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