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载,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六十六载,他们互相照顾、彼此搀扶;六十六载,他们教育子女,家庭和谐。“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一首令人动容的《牵手》正是对他们“一次牵手相伴一生”的最美诠释。他们就是王志寰、张文惠夫妇。近日,记者走进王志寰家中倾听他们相濡以沫的故事。
家庭幸福,得来不易
87岁的王志寰与89岁的老伴张文惠同为河北宁河县(今天津宁河县)人,现居住在侯马市,从小两家便定下“娃娃亲”,直到结婚当天,才头回见面。就这样,两人的命运从此被紧紧拴在一起。
“1959年,由于工作调动,我带着全家六口从家乡来到了广西柳州,扎根落户。但我实际的工作地点却在广西桂林和广东湛江,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当幼儿园老师的老伴身上。”王志寰说。
据王志寰回忆,当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由于环境和自身的双重原因,王志寰病倒了。孩子最大的九岁,最小的才一岁半,张文惠既要上班还要看孩子、照顾老伴,加上吃不饱穿不暖,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张文惠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她仔细规划着每天的粮食安排,有时还会接济更困难的街坊四邻。
老两口退休后,生活渐渐地好了起来,但就在这时,家里的“头号功臣”张文惠却病倒了。“孩子们都忙,我也没啥大事就不想麻烦他们。没日没夜陪在我身边照顾我的还是最亲的老伴啊!”说到这,张文惠脸上露出满满的幸福。
携手走过六十余载,王志寰与张文惠仿佛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不论发生任何事,两人从不拌嘴,凡事都商量着来。
两位老人的举动早已成为儿女们纷纷效仿的“楷模”,如此一来,家家都生活得幸福美满,而看到这样的情况,作为“大家长”的他们更是“再接再励”,作好儿女们的榜样。
养生保健,各有“绝招”
身体硬朗、精神抖擞,几乎不生病的两位老人,对于养生保健却有着各自的“妙方”。
退休后,王志寰仍坚持早上六点起床,晚上十点休息。每天骑车锻炼身体。他还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自编了一套“健身操”,每天定时定点做三遍。晚饭过后,散步锻炼一小时。
“什么都要吃一点,不多也不少,平衡才是关键。一是粗细搭配,小米、玉米、高粱米、燕麦、豆类经常换着吃,保证纤维和各种微量元素的需要。二是荤素搭配,在饮食清淡的情况下,尽量保持每顿饭都有菜有肉。除这些以外,每天坚持喝牛奶,吃应季水果,这样才能保证营养全面。”作为家里的“配餐营养师”,张文惠有着自己的“保健食谱”。
记者在王志寰侯马家中注意到,阳台外面有座小花园。据张文惠介绍,原先那块地一直闲置着,自己就和小区里的居民商量着给它“改头换面。“我们平时养些花,种点菜,街坊四邻也能尝到这的绿色蔬菜,既美化环境还有新鲜蔬菜,何乐而不为。”张文惠笑着说。
每天梳头500下,早晚各一遍;每晚睡前揉搓脚上的涌泉穴,各200下;每天揉腹顺时针、逆时针各100下;每天叩齿100下……这些“秘诀”,几十年来从未间断,正是这些习惯,使得张文惠身体健康、长寿永驻。
生活幸福,家庭和谐是老两口长寿的又一“秘诀”。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张文惠说,宽广的胸怀可以让人活得轻松愉快、有滋有味,宽容别人,其实也是善待自己。工作时,他们与同事团结和睦,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忙。退休后,他们与街坊四邻更是相处融洽,热心帮助所有人,时常得到邻里的交口称赞。
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现在我们的大家庭是四世同堂,24口人,下个月还会再添一个重外孙呢!”说着,张文惠向记者“炫耀”着儿女们孝敬给老两口的“成果”,孩子们都孝顺,再忙都会回来看看我们。”张文惠对记者说道。
和家人良好的沟通、交流及相互理解是非常重要的。王志寰和张文惠就是营造了这样一个和睦、轻松、良好的家庭环境,并教导子女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孩子们可以健康成长。从自己做起,从每个家庭做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千千万万的和谐家庭是组成我们共同生活的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采访结束时,王志寰随手帮老伴捋了捋头发,言行间,流露出真挚的关爱。也许岁月已将两位老人的容颜慢慢带走,但此时两人会心的幸福笑容却定格在了这一瞬间。
记者成华 实习生遆舒婷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