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市区平阳南街街头,一对小情侣正在整理月饼摊,打算回老家陪父母过个迟到的中秋节。
赵贝贝和辛丹丹,一个25岁的小伙子,一个是21岁的大姑娘。
为了生计,二人以大街为家,以夜色为被。两个蒲县籍的年轻人在异乡街头,为了明天奋力拼搏着。
“我们吃住都在这里,一张单人床,一个火炉,还有打月饼的家伙什儿,这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赵贝贝乐呵呵地说着,语气中不带一丝埋怨。身边的女朋友辛丹丹看着赵贝贝,脸上写满了甜蜜。
我们俩在路上
只见辛丹丹手边放着一盆月饼馅,里面有红糖、瓜子仁、花生仁、核桃仁、葡萄干。她先是压好月饼皮,再将馅放在金黄色的面皮上,然后熟练地捏成饼状,放进一边的月饼模子中捏一捏,一个月饼就成形了。
赵贝贝将捏好的一盘月饼挨个放进火炉中,熟练地换着蜂窝煤,仔细观察每个月饼的颜色变化。不一会儿,数十个金黄色的月饼就出炉了,前来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
“别看我们现在这么熟练,刚开始的时候,不是露馅就是掌握不好火候,从一个月以前的外行到现在这个程度,我已经很满意了。”赵贝贝擦了擦额头上的汗,他说打完这最后一波月饼,就要回老家了。
辛丹丹指着赵贝贝肚子上的伤口,心疼地说:不光是肚子上被烫伤了,胳膊上、腿上到处都是换蜂窝煤时受的伤。因为要用烧开的油和滚烫的水来和面,他的手也被烫的不轻。”从开始摆摊至今,赵贝贝吃住都在这个简易棚中,每天都是子夜时分才能忙完,清晨4时多就会被扫把的沙沙声吵醒,虽然苦,但却苦得幸福。
“支起月饼摊以来,收入最多的一天,打了250斤月饼,用了5袋面,好几壶油。”赵贝贝高兴地说,那一天也是自他步入社会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蒲县人在临汾
1989年出生的赵贝贝,初中毕业后学过修车,在煤矿做过通讯员,也曾在北京有过4年的北漂生涯。后来因为母亲不幸离开人世,父亲身患脑血栓,为了让父亲尽快康复,肩负重担的赵贝贝一心想着赶紧挣钱。
“给别人打工挣的钱不多,还得看脸色,我何不自己做点小买卖,说不定将来还能成为大老板。”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学历不高的赵贝贝选择了买卖入门级——卖菜。
但卖菜的活儿并没有赵贝贝想象中的轻松,不论春夏秋冬,他都得在凌晨三四时前往尧丰市场批发蔬菜,虽然戴着棉帽子,但风还是使劲往头里钻。赵贝贝是风眼,只要一迎风就会流眼泪,去批发蔬菜的时候眼泪根本止不住。
“我在北孝租的房子,所以每天都得来往尧丰市场和北外环。为了赶早晨6时的早市,我一天懒觉都没得睡,外面再冷,我也要马上起身,蹬着三轮车去接菜。”赵贝贝说,那段日子让他刻苦铭心,由于没有卖菜经验,在临汾也没有熟人,只身在外的他只得自己琢磨卖菜门道。
“哪里人多我就去哪里卖菜,裕祥花苑门口、铁路家属区、北外环等地都有我的身影,可卖菜这行根本没有规律。为了不让自己赔本,我几乎成了给钱就卖。”付出和收获很难成正比,辛苦一个月下来,看着到手的1000元,赵贝贝只得苦涩的笑笑。
“蔬菜每斤只有三四毛钱的利润,而水果的利润却有七八毛钱。
卖了整整一年菜也没有什么收获,我便开始专门卖西瓜,诸如云南瓜、陕西瓜、东北瓜、大宁瓜,我都接触过。”早在今年3月初时,赵贝贝购进了一大批无籽西瓜,为了节省开支,他只能守着西瓜摊,睡在露天的床上。
心爱人在身边
西瓜的季节走了,八月十五来了,中秋节让赵贝贝再次感受到了商机。说干就干,他当即来到了福利巷跟着乡宁本地人学习乡宁传统手工月饼的做法。赵贝贝说,他做的这一切努力只因为有她在身边。
早在煤矿当通讯员时,赵贝贝就结识了辛丹丹。从那时的相识到现在的相恋,长达9年之久。
辛丹丹高中毕业后,跟随赵贝贝来到临汾,开始打拼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
“去年他卖水果的时候,一早就走,中午我做好饭给他带过去,晚上得知他安全到家才能入睡。有一天晚上直到凌晨都没听到他报平安,打电话一会是关机一会是无人接听,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他打过来电话,我才得知他在收摊回家的路上撞了一个小孩,正在医院就诊,为了不让我担心,没有接电话。那天晚上我一夜都没有合眼,天亮了才有了他的消息。我一见到他,眼泪就止不住地流。”辛丹丹说,一年前的一幕,现在回想起来仿佛还在昨天。
在打月饼以前,辛丹丹在家很少干家务活,现如今,揉面、换蜂窝煤、烤月饼,这些都难不倒她。当问到辛丹丹跟着这么一个穷小子有没有后悔过,她羞涩地说:他发脾气的时候,我曾有过后悔,但是跟他在一起很幸福、很充实。父母不同意我跟着他受苦,但我相信我的选择没有错。他踏实、肯干,在他身边什么都不用愁。”为了赵贝贝,在女孩最美的年纪,辛丹丹选择了陪伴在男朋友身边,却没有一丝怨言。为了辛丹丹,赵贝贝吃再多苦也是幸福的。
这对“月饼情侣”用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诠释着当今年轻人身上的奋斗精神,他们能吃苦、肯受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夏天卖西瓜,中秋节打月饼,现在快到冬天了,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记者 弓佩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