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应对“老龄化社会”

2014-09-17 08:35: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全中国加速进入老龄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临汾,作为一座有着400余万人口的中型城市,亦不能独善其身。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数据显示,我市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已达到10.55%,这也就意味着,每100个临汾人中,有超过10个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汹涌而至的“老龄化问题”,也成为引发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现状:银发老人”日渐增多

国际上通常将60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到总人口的7%,称为老龄社会。毋庸讳言,临汾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细心的市民如果稍加留意,便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老人在日渐增多。

家住市区中大街某居民小区的张先生告诉记者,“我们社区的小广场上有好些公益性健身器材,每天清晨出门时,总是看到有白发苍苍的老年人活跃期间。”据张先生介绍,他所在的社区有多个老年健身队,只要天气晴好,百十号老人都会聚在一起伴着音乐翩翩起舞。“社区组织活动,每一次都是老年人唱主角。”张先生向记者感叹。

不但是在居民社区,乘坐公交车的老年人也为数不少。家住市区解放路,工作单位却在东城的刘女士由于工作需要,每天都要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对此,她有着深切感触,“公交车到站停靠时,总会上来几位持“老年卡”的乘客。刘女士告诉记者,“有时候一下子呼呼啦啦上来好多老年人,让座都让不过来,个别老人只好站在过道上,抓着扶环颤颤巍巍,看着都让人担心。”

心声:落寞老人”心愿难遂

人到老年,寂寞冷清,虽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是千百年一脉相承的习俗,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儿孙共聚一堂,同享天伦这是多数老年人心目中最为渴望的幸福,却屡屡被现实所“羁绊”。

在市区某老年公寓,记者见到了79岁的张大爷。他告诉记者,由于老伴走的早,儿子、儿媳都在外地工作,他在这里已经居住了四五个年头,“虽说在这里基本上衣食无忧,还能和一帮老伙计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打打牌,可日子久了,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和张大爷一样,年逾七旬的赵大妈也向记者说出了她的心里话。“前些天中秋节,女儿、女婿和外孙女都回来陪了我好些天。”谈起短暂的相聚,赵大妈有些兴奋,但转瞬间愁云又布满了老人的脸庞,“孩子们平时工作忙,一天一个问候的电话也算是尽了孝心,其他我也没指望。”按大妈的话来说,她的日常生活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找个人说话都难。现在赵大妈总是盼着节假日,希望孩子们能多回家陪自己聊聊天。

在市区某私营企业上班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老年人由于自控力差、行动迟缓等原因,容易摔倒骨折。“当时我心都揪起来了,马上想到一人在独居在家的老父亲。”李女士说,尽管为了生计和发展不得不在外奔波,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抽时间回家看看。

专家:全民应对“老龄高潮”

“人口老龄化将会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毕业于山西大学社会学系的薛明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出了他的忧虑,“人口老龄化将对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劳动力市场产生冲击;而在社会层面,人口老龄化必然影响医疗卫生、健康保健及生活安排等方面。

“急速加剧的人口老龄化,将对养老 医疗、公共资源分配产生连锁效应。一旦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将会波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薛明博士认为,全社会都应对老龄化现象加以重视,及早在经济、社会制度安排上做好准备。“目前,我国尚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初期,但老龄化态势必然会快速升级。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现在做起,建立必要的制度和措施,积极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老龄化高潮。

对于如何在精神方面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薛明博士也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一是要尊重老年人,尊重老年人自主决策和参与家庭决策、社会决策的权利,尊重老年人作为独立个体和社会成员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二是为对老年人的情感支持和关怀,重点体现在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保持一定频率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满足老年人对家庭亲情和天伦之乐的需求。”(记者 邱睿)

     

责任编辑:刘静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