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报一份爱 撑起一片天

2014-09-17 09:03: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5月,由山西省工艺美术师刘国平创建。该合作社研发生产的民间手工艺品主要有山桃核、五谷、石子、树皮、树枝等为原材料的20多个类别100多个品种。现有员工263人,其中残疾人138人。2009年被命名为隰县残疾人就业基地。

就业找上门,帮助残疾人走上自食其力之路

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对从业者要求较低,只要眼睛好、手能动、思维清楚的残疾人都可从事。在创建之初,该合作社就把使用残疾人、发展“炕头工厂”作为聘用员工的准则。为此,该合作社负责人走乡串村,散发传单、工艺品简介,了解各村的残疾人情况,动员他们加入手工艺品制作队伍。

隰县城南乡车家坡村的张旭东家中只有母子二人,因他是肢体残疾,娶了同是肢体残疾的韩金梅,一家三口生活十分窘迫。刘国平知道这一情况后主动找上门来邀请张旭东夫妇到他的合作社工作,来到制作车间工作后,两口子干劲十足,生产出的工艺品质量很好,现在两人每月可以挣到3000元。两口子高兴得合不拢嘴,张旭东的母亲也舒了一口气,张罗着要抱个孙子,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目前在生产车间工作的残疾人有42人。对于那些行动不便,又想从事手工艺制作的残疾人,刘国平送原材料上门,做好后再去取回,建起了好多“炕头工厂”。现在,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的“炕头工厂”已经辐射到隰县、永和县、洪洞县、临汾尧都区等地,从事手工艺品制作的残疾人有196人,人均月收入都达到了1000元,成为帮助残疾人就业,增加残疾人收入的“好门路”。

活动引进门,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隰县民间文化产业合作社在搞好手工艺品制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残疾人收入的同时,十分重视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工厂里建起了图书阅览室,开辟了羽毛球、乒乓球场地,给残疾职工提供学习和锻炼身体的场所。为了进一步丰富残疾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生产之余鼓励大家打羽毛球、乒乓球,踢毽子、下棋、唱卡拉OK。每年的助残日,厂里都组织残疾职工到郊外联欢,领略大自然风光,开展一些便于残疾人参加的游戏与娱乐活动,让他们放松心情,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和沟通。

2010年,合作社专门抽调几名有文艺特长的残疾职工代表参加了临汾市西山片残疾人才艺比赛,其中两名职工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优秀奖。

关爱敞开门,让残疾人感受企业的温暖 隰县民间文化合作社十分关心残疾职工的生活情况,经常走访贫困职工家庭,给他们排忧解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开展送温暖活动,为残疾人捐钱捐物。每逢重大节日和“全国助残日“,该合作社都给残疾职工发放慰问金和慰问品,多年来资助残疾职工累计46000余元。

为了给残疾人提供更加便利的生产生活条件,该合作社积极与残联等有关部门联系,多为残疾职工争取康复器具,2006年至2013年,共为5名聋哑职工免费安装助听器,为2名肢残职工免费更换假肢,为6名肢残职工发放拐杖等器具。

企业为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为企业做贡献。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不断研发创新,在民间手工艺品、美术作品等方面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崭新的路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该合作社创作的根雕“中华魂”获临汾市民间艺术一等奖,2009年、2012年、2013年该合作社三次代表临汾市参加山西特色农博会,山核桃作品荣获多个奖项,并代表山西参加上海世博会。2014年,在山西省第五次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及个人表彰会上,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再获山西省“残疾人之家”殊荣。

随着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残疾人工作仍然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不断完善的新课题。隰县民间文化产业专业合作社将继续关心关爱残疾人,以“服务帮助残疾人”为目标,搭建残疾人工作平台,夯实残疾人工作基础,为残疾人提供切实有效服务,让他们感受集体和家庭的温暖,使他们在这个大家庭里积极地工作,愉快地生活。  通讯员 张瑞强 马乐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