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危险叫“药驾”

2014-09-23 09:39:35 来源:临汾新闻网

“酒驾”顾名思义就是喝了酒开车。所谓“药驾”,就是指驾驶员服用了某些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后依然驾车出行的现象,由于这些药物常用、易得,服用之后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而很容易酿成祸患,严重时还会致命,危害公共安全。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的市民对于“药驾”这个名词还是比较陌生,有的人以为就是“吃了含有酒精的药物”会被测成酒驾,还有部分市民虽然听说过“药驾”,但第一反应就是“又没有人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而之前报道的喝藿香正气水被测出酒驾的新闻,更是提醒我们“药驾有危险,开车服药需谨慎”。

 

现象:多数市民不了解“药驾”

近日,市民张先生开车去父母家送东西,一个恍惚,车子竟蹭到了路边的一位行人。事后,张先生告诉记者,他当天早上出门时吃了些感冒药,开车时察觉到前面有人,准备打方向盘时,却感觉头很晕,整个人飘起来似的,分不清方向,手脚也不听使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张先生这样药后驾车影响行车安全的例子并不鲜见:家住市区裕祥花园的王女士就曾因服用感冒药犯困,误踩油门将车撞上树的情况;市民孙女士也曾因服用抗过敏药出现开车途中头晕、恶心的症状。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将对神经系统有影响的催眠药物、有恶心呕吐反应或变态反应的药物、止痛类药物、兴奋剂、治疗癫痫的药物,以及抗高血压药物和降血糖药物7大类药物,列为可能影响安全驾驶的药品。虽然有以上的规定,但是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余名司机中,大多数人对服用药物可能影响驾驶安全却并不了解。经记者提问后,被采访者回忆服用某些药物后开车的反应,近一半的司机承认,曾出现过头晕、倦怠、心悸、视物模糊等症“药驾”存在安全隐患状,有的还甚至差点撞上人。

 

问题:“药驾”存在安全隐患

药后驾车的危害不次于酒驾、醉驾,只是很多车主还没有意识到或者没放心上。“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这是广大驾驶人都熟知的。“药驾”其实也是潜在的驾车危险因素之一。驾驶人在服用某些药物后可能会影响驾驶安全。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或者患有妨碍安全驾驶机动车的疾病,或者过度疲劳影响安全驾驶的,不得驾驶机动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中也明确指出:“机动车驾驶人有饮酒、醉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嫌疑的,应当接受测试、检验。”

由此不难看出,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或者麻醉药品的驾驶人,不得驾驶机动车。记者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到,根据规定属于我国精神药品管制范围的药品包括:兴奋剂、抑制剂和致幻剂等,共2类185种。比较常见的包括曲马多、咖啡因、阿普唑仑、去甲伪麻黄碱等。市交警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平时执法中碰到“药驾”的情况比较少,而且目前并未有相关规定或者专业的仪器检测是否属于“药驾”。因此,如果碰到此类情况,只要驾驶人未造成大的影响或者危害,一般也都是批评教育,提醒司机注意。

我市交管部门也提醒广大驾驶人,在开车前服药需格外注意,最好在就诊时,向医生说明尽量避免使用会对驾驶员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最好在睡前服用会导致头晕嗜睡的药物,切忌不可超剂量用药,以免给您的出行带来不利影响。

提醒:药驾”危害不容忽视

很显然,酒后驾车的危害已形成了社会的共识,但是,人们对服药后开车的危险性却缺乏应有的了解。殊不知有些药“药驾”危害不容忽视 物会影响驾驶员开车的安全性,这些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会给驾驶者带来负面影响,降低驾驶员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近年来,据有关部门统计,很多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驾驶员服用药物有关。易给司机驾驶带来负面影响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眩晕或幻觉、视物模糊、定向力障碍等。对此,市人民医院药剂科王主任提醒广大驾驶员,服用相关药物后,最好不要驾驶车辆出行,以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此,王主任也提醒广大驾驶人员,如开车期间如需服用药物,服药前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使用上述药物。若必须应用时,则要暂停驾驶,或者开车前4小时慎用,或服后休息6小时再开车;对易产生嗜睡的药物,服用的最佳时间为睡前半小时;抗过敏药可选用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小的如咪唑斯汀、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等;注意千万不要饮酒或含酒精饮料,乙醇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可增强镇静催眠药以及抗精神病药的毒性。此外同一药品有不同的商品名要注意辨认,同时注意复方制剂中有无对驾驶能力有影响的成分。

 

链接

1.可引起驾驶员嗜睡的药物有抗感冒类药、抗过敏类药、镇静催眠药、抗偏头痛类药、质子泵抑制剂、抗高血压类药等。2.可使驾驶员出现眩晕或幻觉的药物,比如:镇咳类药、解热镇痛类药、抗病毒类药、抗血小板类药等。3.可使驾驶员视力模糊或辨色困难的药物,比如解热镇痛药、解除胃肠痉挛药、扩张血管类药、抗心绞痛类药、抗癫痫类药、抗抑郁药等。

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