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薪水少、活儿太累、没前途……眼下,2014年应届毕业生初入工作岗位将近半年了,“菜鸟们”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职场尴尬。一些大学毕业生工作时间不长,换的岗位不少,这张板凳还没有捂热,又换了新板凳,难怪乎,日益壮大的“职业跳槽者”大军被称为“跳早族”。
去年7月份毕业于大同大学中文系的朱丹丹是典型的“跳早族”,毕业后的一年时间内,她换了五份工作,其中仅有两次过了单位规定的试用期。她说:刚毕业时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我先应聘到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老师,初入职场的新鲜感过后,我发现这份工作不适合我的个性,也担心‘误人子弟’,所以不顾家长反对选择了辞职。”
窝家“赋闲”一个月,在投了多份简历后,朱丹丹再一次应聘到一家互联网公司担任办公室文员一职。用她的话说,工作难度不大,但是每天端茶送水、收发复印、帮人买饭、打杂的差事,实在没有技术含量。”再加上薪资待遇问题,于是三个月后她又一次递交了辞呈。之后的半年时间里,朱丹丹做过销售、行政助理,甚至和朋友合伙开过网店,但都在即将扬帆起航时遭遇“搁浅”。如今她又加入了“更难就业季”的求职大军,谈及未来方向,她告诉记者:“现在是越跳越迷茫了。”
文秘、质检员、企业外宣……同样“跳”出尴尬的还有山西师大行政管理系的应届毕业生张彤,从今年3月份以实习生身份初入职场至今,在7个月的时间里他已经历了3次“炒老板鱿鱼”。“我也没打算跳那么多次,只是之前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想试试别的岗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我觉得跳槽无所谓对错,只是后悔找工作时没有充分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匹配度。”张彤这样告诉记者。
大学生频繁成为职场“漂流瓶”,如何处理好和职业环境的关系,以求得个人的长远发展?记者就“新人”遭遇的职场尴尬问题,联系到师大二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杨老师。她向记者分析道,“刚毕业的大学生‘跳’成习惯,大部分原因都是求职目标迷茫,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加上‘骑驴找马’择业观念的影响,不少人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找得很随便,一旦在工作过程中与领导或者同事出现矛盾,就‘顺理成章’完成跳槽。”她说,毕业生轻易“跳早”不利于工作经验的积累,甚至还会变得过度自我,忽略自己的不足。
在此,杨老师建议广大职场“新人”:求职前最好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潜能进行科学分析,并且在充分了解招聘单位信息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分阶段的职业规划。”此外,她还提醒道,年轻人应避免在情绪化状态下冲动辞职,造成用人单位的不信任感,要用长远的目光克服眼前的困境,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记者 崔敏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