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寻梦的脚步声

2014-10-20 08:30:30 来源:临汾新闻网

编者按  暮秋时分,又是一载招聘季,双向选择正当时。本报记者就这一备受社会关注的“招工就业”话题兵分几路,从招工企业、人才市场、求职者的角度,真实还原与解读剖析此次秋季人才招聘会那些值得铭记的点滴。本报今日特刊发一组稿件,以飨读者。

    时近晚秋,凉意渐浓,可骤降的气温却挡不住求职者寻梦的脚步。10月17日至18日,我市2014年秋季人才招聘会在新落成的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楼举行,本次招聘会共吸引来自省内外的200家用人单位,行业涉及煤焦化工、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等多个领域。招聘单位求贤若渴,虚位以待;求职者怀揣理想,憧憬未来,供求双方良性互动,整个现场一扫秋日的萧索,弥漫着这个季节少有的活力。

    求职者:有人欢喜有人忧
    虽说招聘会正式开始的时间定在早上8点30分,但八点不到,已陆陆续续有求职者步入会场。记者在现场看到,上下共三层的服务大厅里,200余个招工摊位分门别类依次排开,摊位前的电子显示屏上,用人单位名称、招工人数等信息一览无余。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大楼投入使用后举行的首场招聘会,主办方力求在服务质量、现场秩序等细节方面做到精益求精,为供需双方提供良好的洽谈咨询“新主场”。
    早上9点,现场已是人潮涌动,一些薪资高、待遇好的招工摊位被围的水泄不通,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求职者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而其中大多数是毕业于各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刚刚二十出头,曾就读于省内某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刘,一大早便赶到了会场,想找一份与自身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由于目的性较强,他很快便与一家汽贸公司达成了就业意向,“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招聘会,没想到这么快便能敲定工作,实在是太幸运了。”激动与欣喜洋溢在小伙子年轻的脸上,话里话外是难以掩饰的兴奋劲儿。
    与小刘的兴奋不同,今年7月才从某“211”重点院校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张露寻觅了近两个小时,却只能失望而归。
    “本来是打算参加年底的研究生考试的,但家里的意见是让我找份工作,可转了一大圈,却硬是没有合适的。唉,还是准备年底的公务员考试吧。”张露轻声长叹,摇摇头转身离去……

    用人单位:薪资待遇 普遍提高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看到,为了招揽到更多合适的求职者,不少单位都给出了相对于往年较为丰厚的薪资待遇。来自某西部省份的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招工负责人夏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近年来企业不断提升生产规模,用工缺口扩大,急需招募一批有实践经验的操作工人,“我们企业某些工种新入职员工的基本月薪是4000元起,并提供各种社会保险,而且随着入职年限的增长,薪资待遇也会逐步提高。”省外企业如此,本土企业同样不遑多让,参会的我市某知名房地产公司为销售经理一职开出每月5000元以上的高薪。正在填表的朱先生告诉记者,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北京、深圳等多家企业工作过,“虽说在外打工收入还可以,但大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而且常年在外,和家人聚少离多,总不是个事。”考虑到现在临汾的企业待遇已经很不错了,所以决定结束漂泊,回到家乡找工作。

    人事部门:调整心态 脚踏实地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人数达720余万,继去年“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等相关情况,市人才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举办此次秋季人才招聘会,最主要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社会青年求职难问题。同时,也为企业提供选择人才的平台。“搭建平台,推动交流,促进大中专毕业生早日就业,我们人事部门责无旁贷。”与此同时,该负责人还提醒广大求职者,尤其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应该把心理期望值稍微降低,踏踏实实从基层做起,切忌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更好”的单位上,要拥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心态,正确评价自我,找准“我能干什么”,只有这样,才会容易找到工作。
    据统计,截至10月18日下午,本次招聘会入场人数已突破万人,供需双方共签订工作意向6000余份。
    记者邱睿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