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放错了地方,会受到“抗议”,这是关于垃圾分类公益广告里的“美好画面”。然而近日记者走访了解到,现实生活中,分类垃圾箱早已有,但人们还是将其当做普通垃圾箱使用,这些精心设置的分类垃圾箱利用率非常低,基本成了摆设。而大多数市民也不知如何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加快垃圾分类管理,实现资源再利用,目前,我市市区内主要街道都设置了分类垃圾箱(果壳箱)。垃圾实施分类收集,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
据了解,目前市区很多小区实施生活垃圾桶装车载,一般小区内都设置了垃圾桶,但没有写明是否要分类。记者询问了一名环卫工人,他说,所有的垃圾都经压缩后进行专门处理。垃圾桶内的可回收垃圾,如塑料瓶、纸质包装箱、易拉罐等因没有时间收集,也一并倾倒进环卫车内。但他也表示,清运垃圾前,已经有很多拾荒者“光顾”,他们早就将有用的废品捡拾走了,桶内剩下的确实都是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了。
尽管如此,记者观察发现,目前市区街道上设置的这些分类垃圾箱,垃圾几乎没有分类投放。垃圾混放,让分类垃圾箱失去了原先的功能。有市民说,由于垃圾箱设置成分类后,箱体容量相对小了一些,很多垃圾都因塞不进去丢到了周边地上。
此外,大部分市民分类投放垃圾意识淡薄,分辨不出哪些垃圾可回收,哪些垃圾不可回收。在解放路上,记者见到一名年轻女子随手将香蕉皮投到标着“可回收”的垃圾桶内,该女子说:“我不知道哪些可以回收,哪些不可以回收,丢垃圾时也没考虑,随手就丢进去了。”类似情况,随时都在发生。
据环卫所相关人员介绍,一些生活垃圾可以再生利用,但一些如废电池等垃圾不可再生利用,如果不及时分类收集,妥善处理,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垃圾分类处理还是坚持的方向。
编后
举手之劳的事情,却难以得到推广和接受。原因在于市民习惯难以改变。其次,垃圾分类投放缺少奖励性措施。国外一些城市对市民主动分类投放垃圾采取了奖励措施,如向分类收集箱里投放玻璃瓶,收集箱上的设备会进行记录,市民可通过刷卡把数据记录到卡上,到超市换取物品。也有市民建议,应该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让这个观念深入人心,目前也可以适当增加部分小区垃圾分类收集箱的设置,新增一批废旧电池回收桶等,这样可能更行之有效。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