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洞县南台村,有一段人人传唱的佳话:养子董林虎任劳任怨,细心侍奉尽孝道,相继侍俸身边的三位老人。如今他又放弃了西安的舒适生活,一心一意陪在养母身边,甘愿为她洗衣、做饭、烧锅炉。同村人开玩笑说,董林虎掉在了“屎”窝里,还乐在其中。11月16日,记者来到了董林虎家中,亲眼见证了这段传奇佳话。
舍工作只为给老人尽孝心
2008年的一天,父亲董凤岐一个趔趄,跌坐到了滚烫的开水盆中,整个臀部被全部烫烂,从此以后便瘫痪在床,行动不便的他需要有人伺候才能正常生活。
“姐姐远在北京工作,我作为儿子,理所应当挑起这份重担。”董林虎的言语中没有丝毫抱怨。
那时,正值青年的董林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从南台村走进了临汾城,在同盛中学从事后勤工作,平日里负责采购、保管、修建花草树木等工作,每个月能拿到1000余元的工资,这在同村人眼中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当他听闻父亲瘫痪在床后,他第一时间辞去了工作,毅然陪在了父亲身边。
从2008年父亲患病,到2010年离开人世,整整两年的时间董林虎和妻子梁彩云就一直陪在父亲身边。由于长时间卧床不起,父亲的肠胃消化功能不佳,每天大便需要别人辅助才能完成。董林虎便用手指抠,当问他嫌脏不,他笑着摇摇头。
正如同村人所说:董林虎掉在了“屎”窝里。2012年,家住西梁村的丈母娘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董林虎和妻子梁彩云及妻子姐姐、妹妹轮流服侍岳母,到了林虎家,他就像儿子一样对岳母,吃喝拉撒全权负责,直到去世的前两天,丈母娘才回到自己家。岳母10月21日离开人世,到10月25日下葬,董林虎打里照外忙个不停。
舍楼房只为给养母烧锅炉
董林虎的母亲今年87岁,由于身患脑梗塞,常年卧床不起,神志不清。从2011年至今已持续三年有余,刚开始扶着小板凳还能挪两步,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各个器官逐渐老化,便彻底瘫痪在床。现在,她除了吃饭还能自理外,穿衣服、大小便都需要别人伺候。
记者跟随董林虎来到了老母亲所在的屋子,掀开门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董林虎说,以前家里都是烧炉子取暖,但今年不论是烧炉子或是加盖被子,母亲都说不暖和,他二话不说便买来锅炉,按照老人床的尺寸,安装了等长的暖气片。当记者问老母亲这个儿子孝不孝顺时,老母亲动情地说:幸亏有林虎,否则我早就不在人世了。”村里人说,董林虎的儿子已经在西安买了两套楼房,就等着他和老伴搬过去住。当看到即将住进楼房的董林虎仍在大费周折地买锅炉,装暖气片,不禁满腹疑问。面对村民的不解,董林虎说:母亲把我抚养长大成人,老人现在瘫痪在床,我不能不管,床前尽孝是我的义务。”抱着这种信念,董林虎和妻子梁彩云至今仍在老人身边。
提起照顾老人的点滴,梁彩云说:老人半夜大便后,由于不能及时清理,便干结在了臀部,林虎便用温水一点点侵泡,再擦洗干净,既耐心又细心。今年麦收前后,检查发现我身患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种疾病,所以现在多数农活都是董林虎负责。我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老人做饭,外加照看孙子,看着林虎整天连轴转,我心里非常过意不去。”
舍生母只为报答养育之恩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况林虎还是抱养的,能做到如此孝顺,是非常不易。”村民董李虎的一番话,让董林虎的孝行显得更为珍贵。
董林虎3岁到了养母家,直至结婚之后才跟生母开始有了联系。董林虎的生母跟养母的弟弟住在同一个村子——东羊村,每年正月初四,他都要去舅舅家 拜年,生母家恰好就在去舅舅家的必经之路上。
“每年正月初四都能看到生母在门口守望,可养母却从来不让我们说话。人世间最远的距离莫过于眼看着亲娘在那却浑然不识,直至10岁那年的正月,我与表兄一同去舅舅家串门,路过生母家时留宿了一晚,我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董林虎说,由于养母管教非常严格,在他知道身世之后,也从不允许董林虎前去认亲。“直至我11岁时,生父不幸去世,我才披麻戴孝尽了孝道。”在董林虎看来,养母、生母都是一样亲,养父、生父也要同样尽孝。“床前尽孝是我应尽的义务,虽然养母对我管教甚严,但若是没有当时的严格管教,哪有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儿女们哪会有如此这般出息。”董林虎说,在为老人养老送终的过程中,他从未觉得苦,也没有过放弃的念头,一方面因为父母有恩于他,还有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妻子梁彩云的通情达理。
“天下没有不是的大人。也就是说,父母做什么都是为孩子着想,儿女要懂得知恩图报。在跟婆婆的相处过程中,有矛盾是在所难免的,但只要一想到这句话,再看看丈夫付出的一切,我便一点怨言都没有。”梁彩云告诉记者,这是父亲谆谆教诲。她的弟弟天生智力有残疾,平日以干一些拉炭等体力活为生,1995年,弟弟不慎摔断了腿,董林虎马上将他送往了医院,在住院的40天时间里,他也是一直陪伴在病床旁,伺候弟弟吃喝拉撒。
现如今,梁彩云的母亲离开人世,只留下弟弟一人独自生活。已经56岁的弟弟,由于先天智力有残疾,再加上腿脚不便,虽然能简单的干点体力活,但要是独立生存还是有些困难。董林虎见状便主动伸出援手,每月至少前去看望弟弟两次,送点生活费,买点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直至现在,月月如此,已经坚持了两年有余。
记者王隰斌弓佩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