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片可以说是每个孩子童年的小伙伴,形形色色的动画片陪伴了孩子们的成长,然而,好的动画片能让孩子在寓教于乐中学习很多做人的道理,而有些动画片却充斥着暴力粗俗,不但损害了孩子的视听安全,更可能阻碍孩子心理发育——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幼儿大约从18-20个月大就开始接触电视节目,其中以动画片为主。动画片本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理想媒介,很多日常生活中晦涩难懂的知识道理可以通过动画片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一部好的动画片能带来积极的效果,但如果动画片里掺杂了暴力粗俗的元素,很可能就会被没有判断能力的儿童所吸收、模仿,从而产生不良的后果,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青少年犯罪行为。那么,什么样的动画片最受孩子们的喜爱?如何让孩子识别动画片中不可模仿的元素?为了孩子的视听安全,家长又该做些什么?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了解。
近日,记者采访了一些学龄前的孩子,大多数孩子看动画片都是从电视、电脑上观看的,其中《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等动画片受到不少孩子的喜爱。两岁半的小市民悠悠就特别喜欢看《熊出没》,常常跟着动画片里的熊二说“保护森林,熊熊有责。”可爱的样子常常逗得家人们捧腹大笑。悠悠的妈妈说:“孩子还小,看动画片的时间我们总是尽量控制着最多让她看两集,怕影响视力。另外,在为孩子选择动画片时,也要把好关,涉及暴力的动画我们都不让孩子看,大多会挑选一些寓教于乐的,比如《爱探险的朵拉》里面可以学简单的英语单词,认识颜色、形状、数字等。”
不同的是,家住市区信合西路的史女士告诉记者,三岁半的儿子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迷上了看奥特曼,常常抱着平板电脑看很久,不仅影响视力,其中一些打斗的情节,让史女士觉得有些暴力。据史女士介绍,儿子自从迷上了这个动画片,在家总是模仿奥特曼要打怪兽、要拯救地球、还要飞起来……这让她非常担心,“不让他看,他闹着要看,看了又总是模仿着动画里的镜头打人,时常还会冒出一些‘打死’‘炸碎’等词语,虽然只是几句童言童语,可这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史女士忧心忡忡地说。与史女士有同样担忧的家长不少,市民周女士就是一个,一次经历让周女士至今心有余悸。不久前,周女士4岁的儿子图图趁家长不注意,站到了家里放在阳台的高柜子上,学着动画片里面的人物从柜子上“飞”了下来,虽然只是碰伤了腿并无大碍,但还是让周女士吓了一跳,“幸亏家里窗户关得严,否则,万一孩子朝窗外跳就完了。” 为了摒除暴力粗俗的动画片,有些家长建议对动画片进行分级,市民杨女士说:“现在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动画片很多,家长不可能把所有的动画片看一遍,再去帮孩子挑该看哪部动画片,如果能够将动画片分级,把那些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的动画区分出来,家长很容易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绿色健康的,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观看。”而市民李先生却认为,对动画片分级也不是“万全之策”,“很多动画片的内容都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不可能只有正面人物而没有反面人物,因此,难免有些碎片化的暴力镜头出现于片中。”李先生说,“我认为保障孩子的视听安全还是家长多把关,能陪着孩子看,有不合适的信息出现能够及时给孩子正面的解释。”
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表示,希望电视台、网站和动画制作机构不制作播出含有暴力、低俗、危险情节、不文明语言的动画片,希望以高质量的动画片在未成年人的成长中发挥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 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