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相伴 感谢有“你”

2014-11-26 20:25:58 来源:临汾新闻网

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是西方一年一度的感恩节。看似与中国人无关,但是“感恩”这两个字,却承载了人类的道德情怀。中国的传统文化亦是有感恩情节的。中国的语言文字里,也分明教导着我们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人说,从我们“哇哇”啼哭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注定与感恩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有人说,恩人”二字,也并没有特殊规定。比如,一个人在事业起步的时候,在精神迷茫的时候,在人生多歧路的时候,总会遇到来自他人的帮助、点拨、提携、扶持,这样的人,便是我们的恩人。

但凡恩人,我们是一辈子都不应当忘记的。

于是,有人“抗议”道,谁说感恩只是“洋人”的专利,中国人也可以过自己的“感恩节”。那么,就让我们在感恩节到来之际,大胆“分享”你心中的“恩情”。

策划人:亢亚莉

感恩父母 伴我成长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每每唱起这首耳熟能详的《感恩的心》,13岁的李颖欣都会倍感温暖。用她的话说,只要牵着爸爸妈妈的手,一起并肩走,心灵的天空就会永远阳光灿烂。”家住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小区的李颖欣,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和许多孩子一样,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中,父母的点滴关爱和淳淳教导,都伴随着她快乐地成长。

“还记得,那是去年6月份的一天,中午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楼下玩耍。突然,我感到身体非常难受,四肢无力,头也昏沉沉的。随后,我硬是用声嘶力竭的声音,冲着楼上拼命地呼喊着爸爸妈妈。”说到这里,一旁的妈妈李华,眼眶里顿时泛出了泪花。

“当时,我们正在做午饭,听到孩子的呼喊声异常‘奇怪’,我们立刻飞奔到楼下。当我们打开楼宇门的那一刹那,见孩子已经昏厥在地上,额头冒汗,脸色苍白。”眼前的一幕,顿时让李华和丈夫李文惊呆了,他们连忙背起孩子,开车直奔医院。

就在开车前往医院的路途中,抱着昏厥的女儿,李华边哭边一遍遍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

“虽然当时我浑身没有力气,无法应答妈妈的呼喊,但,她的每一句话,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嘴上没法说,心里面却默默地回应着‘妈妈,妈妈。”李颖欣略带羞涩地说。

经过医生的诊断,孩子是由于饮食不当,而引发低血糖导致的晕厥。李文说,回家后,平日里性格腼腆的女儿,好像一下子“长大了”,紧紧地抱着爸爸妈妈一遍又要一遍地重复着一句话:爸爸妈妈谢谢你们,以后,我会照顾好自己,不让你们再为我担心。”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而作为父亲,李文对于女儿的爱,则更多了一份“无言“。

“6岁那年,我们全家人到五台山旅游,因为我年龄太小,走到千层台阶的时候,爸爸背着我,妈妈在一旁扶着,硬是从第一个台阶背到了终点。结果,爸爸的腿都磕出了血。”虽已过去多年,但此事如同烙印一般,至今仍铭刻在李颖欣的心中。

时钟滴答,岁月荏苒。如今,作为一名初一学生的李颖欣,每天都在紧张忙碌地学习生活中度过。

“现在,每天早上5点50分,妈妈都会准时起床,为我准备早饭;晚上回家后,妈妈又会陪我做作业到11点。除了照顾我的生活、学习,爸爸妈妈还要辛苦地工作,赚钱养家,他们真是太不容易了。”感恩节来临之际,李颖欣说,自己要用最大的声音告诉她最挚爱的亲人,爸爸妈妈,辛苦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成为你们的骄傲,女儿永远爱你们!”记者成华

感恩赤子心 师生情更暖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老师,永远是学生最敬重的人之一,老师与学生的爱被叫作师生情,是世间最严肃又温暖的一种感情,感恩节到了,不少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着对恩师的感谢。11月25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在省外就读大四的学生邓爽,目前在临汾一家广告公司实习,回忆在学校的美好时光,我不由感慨着自己的幸运,三年前考上了大学,怀着向往又害怕的心第一次跨进大学校门时,有一位老师以阳光般的笑容迎接了我的到来,让我在新环境中感受到了温暖。”邓爽说。而邓爽嘴里所说的老师就是这位王丹老师。

“王丹是我们学院学工办的老师,她今年32岁,为了更好的关心大家的学习和生活,经常跟学生‘打’成一片儿。她观察力特别强,经常用一个赞扬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问候,使人深深感动,这是除了父母之外的‘第二种亲情’。”邓爽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突然接到家人的电话,说爷爷病重,让我尽快回家。可是当天已经没回家的火车了,王老师听说此事之后,让宿舍人安抚我不要着急安心睡一晚,第二天天还没亮,她就来到学校,给我办完请假手续,亲自把我送上火车才安心离开,虽然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但是老师的恩情,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冬去春来新学期开始了,为了让沉浸在悲痛心情中的邓爽快速恢复最佳状态,王老师经常找她聊天谈话,逛街吃饭,我上学的时候没你学习好,我认为10年之后你绝对会比我现在过得好,咱们来个10年之约。”王老师鼓励的话语,一直鞭策着邓爽。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邓爽一直激励自己不断努力,我相信只要努力,会离成功越来越近的。”邓爽说。

为了报答老师的恩情,每到逢年过节,甚至天气变化,邓爽都会送去真挚祝福,平时还会带些家乡的特产给老师品尝,我希望把我认为好的东西跟她一起分享,这种师生情,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邓爽说。 记者 梁丽

感恩师傅助成长 脚踏实地不忘本

感恩节到来之际,很多市民们的心早已被这份温情填满,王鹏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想想刚接触这行的时候,要不是师傅们的倾心传授,我不可能那么早独立,让我在学习的同时能养活自己,人就是要时常记着这些恩情。”11月25日,王先生对记者说道。

王先生介绍,他本科学历,是一名体育系毕业生。刚走出校园时,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在某橱柜公司做导购,然后升为设计师。

进入了他从未想象过的行业。他说,自己能力的提升,是有“伯乐”的提点。

刚参加工作,他结识了三位师傅,并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从手把手的“教学”,到量房时的旁观,再到和顾客的交流协商,三位师傅的热情给他创造了学习的机会,几年来,王鹏一直亲切地叫这三位同事“师傅”。“没有年龄界限,我们在工作上是好搭档,在生活中是好兄弟,我一直都很尊敬他们。”王鹏说,与“师傅们”一起克服种种困难,一起面对层层考验,一起付出汗水,一起分享喜悦,是他最难忘的日子。虽然,现在“师傅们”都有各自的奋斗目标,他也换了公司工作,但是“师徒情”是割舍不了的。工作中遇到难题,他依然会给“师傅们”打电话寻求帮助。

当记者问道,师傅对他来讲的意义是什么时。他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他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师傅会意味深长地教给他做人的道理。当他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师傅善意的提醒让他学会谦虚。感谢师傅教会了各种专业技能,更是学到了为人处事的道理。“在师傅们身上学会了真诚耐心的对待客户,脚踏实地的完成工作,心无旁骛的钻研图纸,本着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原则,褪去了身上的稚气,变得成熟稳重与内敛。“我觉得积极直视错误,谦虚对待成功,是自己做人的方式。我们要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记者 梁娟

社区关怀“暖”人心 街坊邻居真贴心

谈起感恩,家住尧都区车站社区西单小区的张杏毡有“满肚子话”要说。今年82岁的张杏毡是社区第六网格的一名成员,育有两儿一女,由于儿女常年在外地工作,十年前老伴去世后,张杏毡无奈过起了空巢生活。每天,儿女的一通电话总会让张杏毡心头一热,但真正让这股暖流延续的,则是来自社区工作人员的热心关爱和老姐妹们知冷知热的细微照顾。

“记得有一次我在练太极拳的时候,不小心扭伤了腿,多亏了我的网格长宋锦珍和几个老姐妹把我送到了医院,挂号、开药,忙前忙后的陪床照顾,直到孩子们回来,确定我并无大碍,她们才安心回家,但还是每天来探望,那感觉就像家人一样。还有一次,我由于高烧,上吐下泄,也幸亏网格长宋锦珍和邻居们把我及时送到医院,身体才得以康复……”张杏毡激动地述说着当时的情景,在自己生病期间,社区主任王银凤也多次打电话询问,并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前来看望。点滴关爱之情,就像暖流一样,温暖着她的心。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动下,张杏毡积极加入到了各种文艺活动中。参加合唱团、舞蹈队、党员学习培训、关工委寒暑假活动……对于每次社区组织的活动,张杏毡总是“一场不落”,多姿多彩的空巢生活,让张杏毡乐得合不拢嘴。为了回报大家,这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也是积极发挥着余热。义务清扫楼道、热心维修楼道里的路灯,张杏毡乐此不疲。

“是良好的社区氛围给了我快乐的资源,是社区邻居的暖暖真情给了我幸福的源泉,感谢大家的体贴照顾,祝福大家健康快乐!”张杏毡说。

记者 亢亚莉

因为有你 心怀感恩

一些人总觉得对他人应该心怀感恩,但是对自己的老公或老婆不需要那么客气,作为夫妻,为对方付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义务,然而,爱的积累就是感恩之心的积累,夫妻之间也需要,怀着感恩敬佩的心,夫妻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在感恩节到来之际,记者聆听了一对老夫妻讲述他们的“夫妻之道”。

家住向阳路丰泽园小区的赵先生今年80岁,妻子78岁,他年轻时在铁路上工作,十天半个月都没办法回家,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都由妻子忙碌。

“那时候我工作太忙了,根本照顾不到家里,所以就全靠爱人,我很感谢她,帮不上忙,只能时不时对她说声谢谢,有争吵的时候,一想到人家这么辛苦,也就吵不起来了。”赵先生笑着说道。

就像赵先生说的,夫妻之道不是凡事都要争个高低输赢,而是在对方为自己做了某件事后能够心怀感激,即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者是举手之劳的事情。家住解放西路安宇花园小区75岁的荀先生说,夫妻之间应该选择性地“健忘”,忘记对方的坏,记得对方的好,才能长久地维持夫妻之间的感情。

“夫妻应该感恩自己的伴侣,感恩自己可以和对方生儿育女,感恩另一半陪伴自己共度人生。只要心怀感恩的心,才能体会到夫妻之间缘分的奇妙,才会有美满幸福的婚姻生活。因为有爱人的一生陪伴,我心怀感恩。”荀先生说道。

记者 潘华玲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