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绘画、一个练书法,没有拜师,自学自练,笑称是“马路兵团”;彼此相互鼓励、相互欣赏,退休生活充实、和谐、美满,让许多人羡慕不已。
他们是一对夫妻,丈夫叫郭党忠,妻子叫韩喜英,都是临钢退休人员。采访伊始,郭党忠曾说:“我们就像凋谢了的花,青春不再,写字绘画是我们晚年生活很好的精神寄托。”退休后的韩喜英想学绘画,曾经几次去老年大学,想叩开学习的大门,可是,要么时间不合适,要么课程“不合口味”,总之“有点儿碰壁的感觉”。于是,她索性在家自学,从电视书画频道、网络视频讲座中汲取营养。
“先是画竹子,着迷的不行。有时正炒菜呢,突然有了灵感,扔一把盐到锅里,赶快跑去添上几笔,又返回去做饭。炒个菜,就这样好几个来回。画了一段时间竹子,心里不满足了,又开始画丝瓜、小鸟。”韩喜英讲述着学绘画的一些故事。退休十年,韩喜英的花鸟画已渐入佳境,很多朋友都慕名而来求字画了。“朋友们能看上我的画,心里当然是美滋滋的,这对我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郭党忠是临钢车队的退休干部,在岗位上,他孜孜不倦,干劲十足。退休后,一次单位工会举办书画展,邀其写一幅书法作品,从未接触过书法的他,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自学习书法开始,郭党忠每天早早起床,专心练习两个小时。因为对毛主席的热爱与崇敬,他决心完成一项大工程,就是把毛主席一生所做诗词以及创作背景全部用小楷展现出来。为此,夫妻二人查阅了许多历史资料,翻阅、思索、创作,苦着累着同时也享受着无以言表的快乐。提起这幅作品,郭党忠神采飞扬地说:“一首诗词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我写着写着就禁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涌动的革命洪流和火热的建设场面。创作完毕,那感觉就像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心灵之旅。”据介绍,这幅画卷共有诗词107首,五万八千字,长51.3米,耗时三年才大功告成。“起初,提出这个大胆构想时,周围人都觉得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可我们就是凭着愚公移山的精神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此作品在一次展览上,获得组委会的高度赞赏。“前后大小一样,笔画粗细一样,间隔一样,墨色一样。哎呀,能得到这样的评价,我心里太满足了。”或许感觉自己太“得意”了,郭党忠又看看韩喜英说:“创作这幅作品,我老伴儿的功劳占七成!查资料、校对文字和标点符号,这些事情细致而繁琐,基本都是她完成的,很费精力和眼力的。”听到夸赞,韩喜英在一旁微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
“他性格外向、高调,喜欢张扬,我比较低调,胆小。好几次参展、笔会我都不敢上场,怕自己的作品拿不出手,让人笑话,他就给我打气说,‘上,我就是你的胆!’我听着还是挺感动的。”韩喜英说。
退休十多年,对于书画,老两口几乎是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走来,艺术水平逐渐提高,感情也愈加地和谐融洽。“忘情于写字绘画中,小病小灾也不觉得是个事了。两口子也很少斗嘴了,就算有争执,大都和书画创作有关,也很有乐趣。这样的爱好比打麻将、喝酒抽烟可强多啦。”韩喜英总结着自己的体会。最近,两位老人开始共同创作了,一个写,一个画,画中题诗,诗中作画,有感恩母亲的、称赞老师的、祝福亲友的,读来朗朗上口又饱含深情。前不久召开的APEC会议也被他们编进了诗句中。“我喜欢看新闻,关心政治,这叫紧跟时代步伐,努力传播正能量。”郭党忠说。
如今,郭党忠夫妇周围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他们两口身上真正的“磁力”是积极向上、互帮互助、温馨和谐的夫妻感情和家庭氛围。
采访手记:郭党忠和韩喜英两位老人退休了,用他们的话说“就像花儿凋谢了一样”,不华美了、不娇艳了,但他们依然有热情、有追求、有责任、有爱心。有人来家里聊天,只要有心想写写画画,韩喜英就会慷慨地送给他们笔墨、纸张,她希望有更多的人享受书画艺术带来的快乐。
前不久,老两口在一次书画义卖活动中,又为一位白血病患儿捐助6500元。他们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能帮助别人说明我们还能发挥余热、我们还有价值。”(记者 陈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