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的交通工具

2015-01-15 09:21:5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策划语:交通工具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过去的马车到如今的自行车、摩托车、汽车,交通工具在不断地向高科技迈进。

交通工具的飞跃,不但提高了生活效率,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主流”交通工具,它也从另一面展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日前,记者走近不同年龄段的市民,来聆听那些年“交通工具”背后的故事。 策划人:田志华

上世纪50年代:公共交通落后 出门基本靠走

“要说上世纪50年代,那时候还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自行车都少得可怜,大城市之间已经有了火车和公共汽车,县城和农村之间基本上靠驴车、牛车。”1月9日,家住五一东路工行家属院小区的刘渊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待兴,公共交通落后,大家日常出行基本上都是靠走,自行车都买不上,谁还敢奢侈汽车啊。

刘渊今年79岁,1952年至1955年曾经在太原市的某大型钢材厂工作,说起上世纪50 年代的交通工具,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故事。“1955年,我刚好20岁,准备在太原结婚,我老伴老家是清徐县的,当时老丈人打来电话说要来太原看我们,他们老两口准备坐路过的煤车来,让我到太原市区旁边的一个煤站去接他们,我就盘算想借个带斗的摩托车去接。”刘渊说,“摩托车倒是借到了,可是没有油,也买不到油开不了,只好又去借自行车。”

一辆自行车只能载一个人,为了把人载回家,他来回跑了4次,中间车胎还爆了一个。那次带人的经历让他终身难忘。

“太原都是这样,临汾更是好不到哪里去,后来我们下乡劳动,不管多远都是走着去,如果运气好能遇到老乡的驴车,就可以拿盒烟蹭着坐一路,但大部分时间,我们都是走着的。”刘渊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干邮递员是一个让很多人都羡慕的工作,原因就是可以骑着一辆十分气派的自行车,还有机会骑摩托车,这些和现在是不能比的。(杨 全)

        上世纪60年代:马车拉人拉货 带动生产生活

在上世纪60年代,乘坐汽车对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奢望,因为汽车实在是太少了。而自行车和驴马车则比较多,由于马车可以承载较多的货物,在大部分农民家里都备有马车。

“马车经常放在家里,用车的时候把马拉出来搭在平车上运输货物,给当时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家住吉县柏坡底66岁的王立泰告诉记者,当时马车的车轮都是用榆木制作的,为了给车轮加固,一般会用铁皮将车轮包裹一圈并装上铆钉,使其可以承载更大的重量。

王立泰回忆道,在很多人眼里,马车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劳动效率,也减轻了很大的劳动强度,“最让我引以为荣的是,我家的骡子只要在我们村里的地界上,都不用招呼,到了该拐弯的地方,它绝不会直行。”王立泰说,其实动物是通人性的,主人对它好、对它照顾得细心了,在拉车的时候它就会特别卖命,人在赶车的时候会省不少劲儿。(梁 丽 丁 莹)

上世纪70年代:买自行车很难 公交发展缓慢

上世纪70年代,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全国。那时,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不亚于现在有一辆轿车,尤其是骑“永久”牌自行车就像开奔驰一样有面子。

但是能买到自行车的市民可不多。那时候,有钱不见得就能买到,还要看有没有指标,凭票才能购车。而村里的老百姓出行大部分是驴车、牛车、马车,市民能坐上公交车,但是线路很少。

“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大致是150-180元,凭票供应。这个价钱,对比当时的收入,绝对是一笔很大的投资。70年代人们的月收入很低。那时候,我在临纺上班,学徒工每月12元的工资,转正后30多元。”家住铁路大宿舍、今年60岁的王民敏老人说,大部分骑车人,爱护自行车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每天下班后,用一个多小时擦拭爱车的大有人在。你让他为自己的小孩洗澡他还绝对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和细致呢。记得,邻居叔叔家有辆自行车,他下雨天是不骑的,不是怕危险,是为了保护自行车。

“1970年站里只有5个驾驶员、4个乘务员和两条线路(鼓楼——火车站、火车站——临纺),运行的两部车还是省里给的。那时候,乘坐公交车才花一角钱,但那也算比较奢侈的了。”市公交公司办公室主任苏强告诉记者。

1978年,公交公司的实力明显增强,已拥有客车17辆,较1970年增加了15辆,担负起市内、市郊10条线路的客运任务,日客流量达3000余人,选择公交车出行的市民越来越多。(郝海军)

上世纪80年代:宽宽的大马路 自行车满街跑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标志性的交通工具,“记得我小时候,大街上最多的就属自行车了,汽车虽有但非常少。”今年32岁的段林回忆起儿时的交通工具,仍然记忆犹新。

1983年出生的段林告诉记者,他上小学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自行车,街上的人大部分都是骑自行车,那时的自行车也没有现在那么多品牌、那么多样式。“当时我父亲骑的是‘二八大跨’,我母亲骑小一点的‘二六’。”段林说,邻居家也都是一样,男的骑大车子,女的骑小车子。

段林家原来住在平阳北街,而上学是在解放路小学,由于家离学校较远,父亲每天就骑着“二八大跨”送他上学。“我记得非常清楚,父亲的大车子中间有一根梁,他送我上学的时候,我就斜坐在横梁上,手握着车把杆,父亲捏车闸时,把我手夹过好几次。”段林回忆,虽然当时很疼,但是现在想想却非常幸福,也很感激父亲。

儿时的段林非常喜欢回老家,因为只有回老家才可以坐汽车。“每次回老家时,我都会坐在靠车窗的座位上,趴在车窗上,高兴地看着外面,汽车的颠簸,也觉得是件很好玩的事情。”段林说,那时大家出远门除了火车,基本都是坐公交车,在当时公交车被大伙称作“公共汽车”。

段林告诉记者,应该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黄面的”出现了,也就是现在的面包车,全是黄颜色,但很快就被夏利出租车取而代之了。 (田志华)

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是主流 汽车逐渐盛行

现在出行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但上世纪90年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摩托车,平常家户基本都有,汽车正逐渐盛行。

1991年出生的李强告诉记者,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和摩托车,自行车几乎不怎么骑,主要还是骑摩托车出去。大街上看到自行车和摩托车比较多,汽车相对较少。因为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户才能买得起汽车,比较常见的汽车就是桑塔纳和吉普212等。

李强小时候是在县城长大的,父母是乡镇中学的老师,每次放假都去回县城家里,刚开始是骑自行车,感觉非常不方便,那会儿公路也不太好走,就买了一辆铃木摩托车,骑摩托车回家大大节省了时间,“现在想想当时有摩托车就相当于汽车,尤其是父亲抽空回来,骑着摩托车送我去上学,我总是坐在最前面,看着前方的风景,觉得自己很幸福。”李强回忆道。

“那会儿大街上骑摩托车的人很多,汽车还比较少见,第一次坐汽车时我刚好8岁。父亲的朋友开着桑塔纳汽车带我回县城上学。平常父亲带我骑摩托车30多分钟才能回家,汽车只用了短短15分钟就到了。从那时起我就非常喜欢汽车,想着自己以后一定要买辆汽车。”李强说。(张森辉)

     

责任编辑: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