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票背后的万千世界

2015-01-18 22:40:32 来源:临汾新闻网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人们总会受限于时间与精力,万里路不可能尽兴而至。在临汾有这样一位老人,四十年间收藏了3000余张全国各地名胜古迹的门票,在他看来,门票的方寸之地便可一览祖国的山河风光,而收藏的意义则远不止于此。
   
   霍庆献,家住临纺生活区,初见他收藏的门票,记者大吃一惊,厚厚的收藏夹中塞满了各式各样的门票,而且都保存完好,崭新如初。
    若按年代划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门票最简易,上面只标有景点名称与价格,价格一般在一毛钱左右;到八九十年代,门票有了景点的简介与相应配图,价格涨到了几元钱;2000年之后,门票制作精致,很多图片用电脑技术合成,价格几十甚至上百元。
    按材质划分,有纸质版、塑料版和磁卡版等。按地域划分,有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雍王府、长城等;陕西的秦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等;河南嵩山少林寺、白马寺等;南方有杭州西湖、雷峰塔、狮子林、苏州园林等;还有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恒山,临汾的壶口瀑布、尧庙、仙洞沟、小西天、丁村文化遗址等等。
    霍庆献说,当年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太原实习,每逢节假日,便与同事相    约到附近的名胜古迹或公园游览,不经意间留存下不少门票,之后回到临汾工作,很少再有时间出去玩,就特别怀念在太原的时光,时不时拿出游览过的门票看看,时间长了就萌生了收藏门票的想法。
    霍庆献收藏的门票大部分都是别人给的,亲自去的不多,但他告诉记者,每收藏一张门票就仿佛亲历景点一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收藏到的每一张门票,他都会研究门票上的图片,有壁画、书法、照片等等,均是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会在书上或网上查找该景点介绍与讲解,深挖其中文化内涵,感觉比亲历景点的游客收获还多。
    单单几张门票还看不出什么,当收集门票渐成规模时,就有了特殊的意义,如今霍庆献时常翻阅自己的收藏,每次翻阅的感受都不尽相同。“年轻时没时间去旅游,等退休了,身体又不允许,但通过门票这个小窗口,览尽了祖国风光,认识了许多名人志士。”霍庆献补充道,门票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本身就极具收藏价值,同时小小的门票还包罗万千内容,它不仅象征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且见证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迁。
    记者李羿玫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