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你给“人情消费”算账了吗?

2015-02-26 20:28: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生活中各种名头的“人情礼”,让很多市民苦不堪言,尤其是新春佳节期间,不少人在人情上狠狠地“消费”了一把。上班第一天,就有不少市民感慨,买礼品花了XXX元”发红包花了XXX元”这年过不起了”……

    走亲访友 拿得出手争脸面

    走亲访友是每个家庭礼尚往来的“人情方式”,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互相拜访,带上礼品表达心意,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不少市民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越来越注重礼品的档次。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虽然有市民选择节俭过年,但是仍有不少人关注的是面子。2月24日,记者在鼓楼南大街一家批发超市看到,有几位顾客正在挑选礼品。店主向顾客介绍道:健力宝47元/箱,加多宝75元/箱,伊利牛奶38元/箱,特仑苏牛奶65元/箱,这些都是好点的……”这位顾客犹豫再三之后,拿了两箱加多宝、两箱特仑苏,一盒240元的老白汾酒。“太次的,真不好意思拿,虽然自己也想买个实惠又便宜的,可是同行的亲戚拿的礼品比较贵重,我也不能拿太差的。”说起走亲戚,家住司法局家属院的宋女士颇有感慨。小时候和父亲去亲戚家拜访,就是图个喜庆,会拿些饼干、煮饼、月饼之类的东西,现在人们出门有了攀比,只担心自己拿不出手。以前正月里走亲戚几百元就够了,近几年花几千元都不够,成为春节期间一笔很大的支出。”宋女士对记者说,今年她没有买礼品,去亲戚们家拿的是食用调和油,配了点自家的土特产,不仅实惠,而且独特,亲戚们都为她的节俭行为点赞。

    新年红包 一年更比一年多

    一家人团聚,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亲友带孩子拜访,主人给孩子红包、新婚夫妻头年走亲戚等等,这些新年红包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习俗。但是,随着人情礼的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市民感受到了准备新年红包的压力,苏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去年给孩子们准备红包花了3000元,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每人100元,新媳妇、新女婿上门每人100元,孩子们都是20元,可现在都翻番了。前几天侄媳妇来拜年我给了300元的红包,孩子们的都是50元,今年的红包支出比往年多了一倍。”70后邓女士感慨道,以前过年就盼望着穿新衣服,吃顿好饭,大人给红包就是个习俗,并不太注重红包的“分量”。现在想想我们小时候真是好,过年很简单、很单纯,只图吃饱穿暖,红包里面包几元钱的都有。还记得我收过最多的红包是10元钱,现在的人给几十元钱都觉得拿不出手了。”邓女士回忆道,如今,随着人情礼的上涨,红包也水涨船高,今年我家孩子收到的红包就有几千元钱,这也是我们拿钱换钱,人家给孩子多少,我们就得回多少,而且一年比一年多。”

    欢乐过节 礼尚往来需理性

    71岁的王女士谈及春节花销,直呼“受不了”。面对普遍的人情消费现状,王女士说:我觉得这是浪费,每年孩子们来都会拿很多东西,吃不完就会过期。

    我老了,只想让孩子们多陪陪我,拿不拿东西不重要。红包代表一份祝福,图个吉利,我教育儿女们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养成坏风气。”“去年发红包花了5000元,走亲戚花了3000元,给亲友家孩子买衣服花去1000多元,家里置办年货花去5000元,总共花了15000元,不知不觉钱就没了,今年能省的就省。走亲戚时,我们注重的是实惠而不是档次,从老家拿来的土鸡蛋、玉米面朋友们都很喜欢,都争着要。今年发红包、买礼品花了不到5000元。”说起春节期间的礼尚往来,市民张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回归理性,节俭过节,也能收获更多真情。

    记者 梁娟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