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2015-03-25 09:24:4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村官虽小,作用不小,一定要为改变农村做点什么。”七年前的盛夏,刚刚从郑州轻工业学院毕业的梁相楠怀揣着梦想,拒绝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诱惑,依然决然地打好背包,回到了浮山县东张乡贯里村当起了“村官”。七年来,梁相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乡亲们:“我不是来镀金的,是来为大伙儿服务的。”


    处理纠纷的贴心人

    谈起当初的选择,时至今日,梁相楠还是觉得无怨无悔。“我的外公和父母,都是为农村、为农民服务了一辈子的基层职工。家庭的影响,让我从一开始便有信心做好农村的工作。”话虽这么说,可一走上工作岗位,村里的家长里短、邻里纠纷还是让梁相楠有些应接不暇。可他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用真心、热心与诚心创出了名堂。

    贯里村作为浮山县的涉矿村,拥有十多家矿山企业,在给当地百姓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涌进了相当数量的外地务工人员,村里的“维稳”成为梁相楠和同事们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

    2011年10月,贯里村村民在拾矿时与护矿人员发生纠纷,十多个村民因此受伤住院。得知此事,他同村支书第一时间赶往医院,看望了受伤群众。当了解到因缺少医药费,受伤的村民在医院得不到及时治疗时,梁相楠果断拿出家中仅有的1.7万元积蓄,帮助受伤的村民垫付医药费用,让村民得到及时医治。安顿好村民后,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回村里,与涉事企业进行相关交涉。交涉中,他将利害关系向企业负责人一一陈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及时出主意、想办法,在向乡领导反映情况的同时,建议先让村里自己消化解决,避免事态恶化。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他一方面劝说企业积极帮助受伤群众接受治疗,另一方面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安抚家属情绪,避免大范围的群众上访。一段时间后,受伤群众痊愈出院,并拿到了合理的补偿,矿负责人也主动到受伤群众家里表示慰问。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矛盾冲突在梁相楠的东奔西走下被化解于无形。

    事后,矿上一位大叔曾对乡领导说,“梁相楠平时有空就与我们矿上的工人唠唠家常,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忙的。现在我一看见他,就感到非常亲近、心里暖暖的,就是再顽固的思想都能让他感化了”。

    翻开梁相楠的工作日志,这样一段话映入了记者的眼帘:“我们调解工作必须由‘坐堂问诊’转向‘上门把脉’,把调解搬到基层,真正当好群众身边的‘纠纷消防员’,做到替民着想、为民服务,让群众感到亲切贴心。”


    百姓身边的普法员

    梁相楠喜欢为村民做事,即便是“鸡毛蒜皮”,即便是微不足道。

    在一次走访中,梁相楠同村民姚勇拉起了家常。他问老人有什么困难,老人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土地”两个字。梁相楠有些不解:“您家有10亩地呀,又有副业收入,咋还嫌少呢?”老人告诉他,这几年,家里的俩儿子先后娶了媳妇,没有一个分到田地的,自己的地有好几亩是自己开荒得来的,并不全是村里分的;两个儿媳妇共生了四个子女,他们都没有土地。

    面对老人的困惑,梁相楠也有些犯愁。于是他找到《土地法》使用手册,认真阅读,吃透最新的土地政策。亲自到老人家里,逐字逐句向老人解释了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办法,让老人明白了国家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他还建议老人,如果有好的提议,可以通过村里的人大代表一级一级地向上级提议,走合法的程序。

    深入浅出的一番交谈,让姚勇老人心服口服,先前的“困惑”也随之迎刃而解。采访中,梁相楠告诉记者,“村民们的困惑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农村普法的重要性,今后,在村里举办普法讲座,帮助老百姓成长为学法、懂法、用法的新型农民,让老百姓熟知涉及农业、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懂得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懂得依法办事,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表达利益诉求。”转眼间,梁相楠已在农村度过了7个寒暑,他也从一名文弱书生,成长为同事信赖、群众认可的村官。去年底,梁相楠顺利通过了县上的选拔考试,即将在县招商局开始新的工作历程,回望来路,梁相楠感慨万千,“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都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脚下的这片热土。”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对农民兄弟有着特殊情感的年轻人,今后一定能再接再厉,将汗水与激情播撒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邱睿


     

责任编辑:付基恒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