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续升温的“互联网+”时代,似乎任何“线下”事物都可以搬到“线上”,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清明祭扫也不例外。
4月5日,清明节当天,王砾予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个题为“清明寄相思”的页面链接,并配上一行字:“不能回去为您上炷香,身处异乡的我只能在这里祈祷,愿您在那个世界一切安好。儿敬上。”王砾予是陕西安康人,由于工作关系没能回老家,于是选择通过网络来祭奠过世的母亲。除了像王砾予这样在微信转发链接来缅怀亲人之外,网络祭扫的方式还有很多,我市部分微信公众号推出了“清明节:为逝者创建网上家园”的活动。点击活动页面,便可进入“清明网微祭奠”来创建逝者纪念馆。
在网上创建纪念馆也很简单,只需进入网站填写纪念馆名称、编辑逝者基本信息并上传遗像,一个纪念馆即建成。纪念馆创建好后,可以选择为逝去故人上香、献花、摆贡、留言等,还能转发到微信朋友圈,让其他人为逝者献花、点蜡烛、写寄语。
事实上,网络不仅为无法回乡的人们祭奠亲人提供了便利,也激励着更多的人缅怀先烈。当天,《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文:“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祖国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不管你身在何处,请为100多年来,所有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英勇捐躯的先烈发条微博。无论时代、身份、党派,每一种牺牲都值得铭记。先烈不朽,吾辈自强!”在这条博文的评论里,网友们纷纷点燃了蜡烛,并送上鲜花。还有部分网友发出感慨:“每一个英烈的名字都是一曲感天动地,撼人心魄的时代壮歌,向他们致敬!”“逝者安息,生者更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致敬民族英烈!致敬无名英雄!”……不过,对于这种通过网络祭扫来追忆逝者的方式,也有人持质疑态度。今年46岁的安建设认为,“在清明节这天,通过网络来缅怀烈士自然值得提倡,但通过这种方式来祭奠自己的已故亲人,总感觉不够严肃。”在他看来,只有前往已故亲人的墓前,送捧花、添把土、上炷香、鞠个躬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祭奠。
相较安建设,王砾予有着自己的看法:“心诚,在哪里都能祭奠。像我们这种回不去的异乡人,通过网络来祭奠故人既操作方便又能表达哀思,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扫墓不过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心那份感情。”顿了顿,他接着说,“还有一点,这种祭奠方式很环保!”记者 卞志强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