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又逢六一,宝贝经济”再度升温,不少小学生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品牌服饰等列入清单。面对孩子的高要求,许多家长“倾囊示爱”。结果,孩子的笑脸换来了钱包的“干瘪”,家长难以招架之余,不禁感慨“小儿难养”。
现象 儿童消费“大手笔”
儿童节是孩子的节日,也是家长的“烧钱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市区贡院东街、青狮南街、财神楼市场的多家品牌童装店及孕婴店,发现儿童商品有点儿贵得吓人,优惠活动也形同虚设。虽然折扣不给力,家长却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现在孩子吃的、穿的、用的比大人都贵。我给孩子买了两套新衣服、两双新鞋,已经花去1000元。此外,她想要的正版芭比娃娃至少要200元,再加上吃‘大餐’的钱,过个节得准备2000元。”家住煤化巷的林女士不算账不知道,一算吓了一跳。
一些80后父母深有同感,一位6岁孩子的家长刘炎无奈地说:一个孩子,几个大人来宠。我家女儿仅儿童节礼物就收了7份,她不仅在儿童节大手大脚,平时花得也不少。”
调查 家长纵容是主因
走访中,很多商家直言“孩子的钱最好赚”。传统观念认为“再穷不能穷孩子”,为了孩子,家长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海购”外国奶粉,省吃俭用给孩子购买高价玩具和童装,可以“倾尽所有”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在临汾打工的小石夫妻,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3600元,他们的儿子洋洋就要用掉一多半。洋洋每天要花二十几元买零食,隔三差五还要下次馆子,这几天还给他买了一台一千多元的智能手机。别人都劝我们不要太惯孩子了,可我们宁愿自己过得不如人,也不愿孩子受半点儿委屈。”小石说,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过上优质的生活。
“不能让孩子受委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话。但是,家长的一味纵容,助长了孩子的高消费,也使整个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建议 给孩子正确的爱
为了孩子一掷千金的消费观不仅盲目追随、浪费金钱,而且有损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乔琳娜是一个5岁孩子的母亲,她说:以前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买什么,但他总是不开心。这段时间,我经常带孩子去公园玩,增进了母子之间的感情和了解,每天过得充实而快乐。我这才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是花钱。孩子的高消费都是家长惯出来的,家长应该检讨一下自己该给孩子怎样的爱。”从事教育事业30年的姚淑玲认为:爱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对孩子的爱需要理性。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求,会让孩子养成大手大脚、虚荣爱攀比、自私自利等恶习。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在日常消费中要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消费时充分考虑家庭的收入状况,合理需求才能合理支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成华 李静)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