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创新方法 提高普法实效
——全市“六五”普法工作综述
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总验收年,是深入推进“法治临汾”建设的重要时刻。5年来,是全市各级领导法治观念逐步增强、法治水平持续提升的5年,是普法主管部门顺应时代变化、认真履行职责的5年,也是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取得扎实成效的5年。
突出普法教育重点 法治宣传广泛深入
普法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为此,我市丰富载体、狠抓落实,将“六五”普法教育逐步引向纵深。
抓“关键少数”示范引领。近年来,我市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将普法宣传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5年来,市、县两级举办法制报告会70余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今年以来,以学习宣传宪法引领全民普法教育,先后购买《宪法读本》4000余册,《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2000余册,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习宪法、维护宪法、尊重宪法的良好氛围。
“法律进机关”常抓不懈。5年来,市级先后组织了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刑诉法修正案等专题报告会。市、县两级党委中心组共组织法律学习200余次。“法律进单位”强化培训。为提高广大公职人员的法律素质,全市各单位在干部教育中设置了法律教育内容。吉县于2012年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依法行政知识竞赛。襄汾县“六五”普法期间,组织举办11次培训班,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了法律知识培训。“法律进乡村”形式多样。市委依法治市办向全市农村发放“两委”干部和社区居民简明法律知识手册62200本,农村普法挂图2960套。针对农民学法的特点,各县(市、区)利用重大节日,组织“送法下乡”宣传咨询活动390次,使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了常态化局面。“法律进学校”成效明显。各县(市、区)加强了专职法制课教师队伍建设,小学按1人至2人,初中按3人至5人,高中按5人至8人配备专职法制课教师。
“法律进社区”深受欢迎。各司法所建立了社区法治宣传制度,定期向居民宣传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每年5月19日的全国助残日,全市在社区开展残疾人法律咨询暨宣传活动。“法律进企业”注重实效。5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先后举办企业经营管理法制培训班220余期2.8万人次。今年5月开始,市司法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工商联组织了为期3个月的“法律进企业”巡回宣讲活动,深入全市17个县(市、区)720余家中小微企业,有力推动了企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探索创新方法手段 着力打造普法品牌
积极探索法治宣传的新形式,不断壮大普法队伍,是做好“六五”普法工作的关键所在。
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近年来,我市大力总结推广翼城普法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翼城县《经纬剧场》创办9年来,坚持每周拍摄播放一集普法短剧,目前已播出435期,宣传法律法规400多部,参演群众达6200余人次,成为全县人民喜闻乐见的普法品牌。隰县开辟《法治经纬》电视栏目,洪洞县推出《法眼》普法栏目剧,霍州市开办《与法同行》《一路阳光》栏目,吉县、襄汾组织拍摄法治微电影,安泽县开展“普法快板进万家”活动,使普法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活跃节庆宣传活动。5年来,全市共组织大型法制宣传活动290场次,受教育群众达40余万人。市电台的《法制时空》、市电视台的《论理说法》、《临汾日报·法治社会周刊》、市司法局的《临汾普法》等栏目或刊物,已成为人们学习法律知识的良师益友。全市已在电视、广播、报刊开设法制专栏节目50个,建立专业普法网站15个。同时,利用手机短信、QQ群、微信、微博、电子显示屏普法,丰富了宣传形式。
整合普法人才资源。全市17个县(市、区)均组建了“六五”普法讲师团,全市聘请2000多名大学生村官担任普法宣传员,在市、县两级机关单位选任普法联络员1260名。
整合法治文化资源 深化法治宣传教育
法治文化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我市利用临汾独有的人文资源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传播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
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我市积极探索建设县(市、区)法治文化公园,乡镇、街道建设法治书屋或法治文化长廊。侯马市建立了法治主题广场和廉政文化公园。襄汾在县城广场制作了不锈钢法制宣传栏14块,并制作了固定性宣传标语。尧都区依托“清风阅报栏”,在150个小区设立普法宣传栏,并在市区古城公园兴建了一条百米长的法治宣传长廊。吉县在全县79个行政村分别搭建了法治宣传专栏,使法治宣传工作真正贴近基层、深入民心。
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我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法治文化活动,把法律知识通俗化、规范直观化、历史形象化,寓法治熏陶于人们的休闲娱乐之中。侯马市在2013年举办了“喜迎十八大,法律伴你行”法治文艺节目汇演。安泽县组织举办了“和谐杯”法制书画大赛,共有160多幅作品参赛。
打造高标准法治教育基地。我市依托侯马彭真故居纪念馆、洪洞华夏司法博物馆、安泽荀子公园、霍州署衙,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法治教育基地,实现了法治文化与我市地方特色文化、行业文化、群众文化的有机融合。
在搞好普法教育的同时,各县(市、区)围绕推进“法治临汾”建设这一主题,以学促用,普治并举,使依法治理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各县(市、区)将普法依法治理情况纳入当地党委、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制定实施考评细则,提升了法治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5年来,全市开展了法治县创建、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和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翼城县、吉县、襄汾县被全国普法办表彰为“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集体“,浮山县蛟头河村、尧都区韩村、古县张家沟村、洪洞县秦壁村、汾西县涧底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市国税局、市食药监局、侯马市郭村被评为“省级依法治理标兵单位”,市环保局、市总工会、市计生委等11个单位被命名为“省级依法治理示范单位”。市级命名表彰依法治理示范单位70家,县级树立了依法治理示范单位、民主法治示范村850家,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单位参与依法治理的积极性。
在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中,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依法治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2012年起,市委、市政府开展了“环境提升年”、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活动,依法整治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4月,市委、市政府开展了“夯实基础管理、落实工作责任”的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整顿期间,今年以来,全市推进“六权治本”工作,着力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公职人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为推进法治建设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全市各级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广大公民学法用法尊法守法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六五”普法总结验收,进一步深化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必须树立"三个意识",即树立大局意识、树立服务意识、树立创新意识,加大普法依法治理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杨文婷)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