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医院的前世今生

重聚临汾115 白衣天使40余载话不变情怀

2015-10-20 16:01: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作为一名临汾人,对于“115”自然不会陌生。然而,在很多年轻人眼里,115”就是一个车站,对于它曾是部队医院的前身却不明就里。10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5(286)医院第二届战友联谊活动举行,阔别临汾40载的老兵们故地重游,在这里追寻难忘的记忆。

    115医院的前世今生

    115医院第一任院长,原28军后勤部副部长、92岁高龄的王友增介绍,1970年,根据北京军区命令,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3所,改编为第115野战医院,驻临汾。115野战医院于1970年3月13日正式挂牌,1983年更名为286医院,1986年11月转隶属关系,移交给63军189师。

    “3年苦战建院,为了改善伙食,官兵们在汾河滩上开荒整地、养猪种菜,种水稻。”为了节省开支,泥瓦活儿只请大工,而小工全部由医院干部、战士轮流担任,常常是下了手术台又上工地当小工,硬是靠着这种精神,在经费十分短缺,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建起了一座科室齐全、设备优良的部队医院。在医院建设中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治愈率、床位周转率、门诊接诊量在北京军区11所野战医院中排名第二,知名度也随之大增,成了晋南叫得响的医院。

    115医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建院初期条件差,发展到成为晋南地区医疗技术有名的医院,为军队医疗、预防及地方防病治病作出了重要贡献,115医院的战友们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为保障部队的战备训练、施工生产,为战士防病治病,医护人员功不可没,正是他们艰辛的付出,使得驻军36000余名官兵身体康复,重返保卫祖国的战斗岗位,为部队培养了300多名军医,共有3000多名官兵在医院学习、工作、生活。

    在医院建设过程中,涌现出模范军医孟卫萍、模范护士王葡萄式的一大批先进人物,孟卫萍的事迹经《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大篇幅报道,在全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是全院官兵的光荣,是部队全体白衣战士的骄傲,更是临汾的荣耀。

    115承载临汾人的记忆 

    建院后,115医院先后派出15批350人次的医疗队,深入大骨节病多发的安泽、古县,为解除群众病痛走遍了山区村村落落,检查出13000多例大骨节病患者,经过治疗,其中9620人治愈或基本治愈,恢复了劳动力。同时为当地培训了千余名医务骨干,有效控制了大骨节病的蔓延。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13家报刊、电台专题报道了115医疗队防治大骨节病的成果,国家北方病防治领导小组转发了安泽防治大骨节病的经验总结。

    虽然在29年前医院被精减整编,但临汾人民没有忘记这座医院,虽然现在这里是大型公交车中转站,但“115”这个称呼一直沿用。老临汾人每当从这里走过,总会深情地回眸。

    斗转星移、岁月流逝,昔日训练场上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当年手术台前身手不凡的白衣天使,眼下已老眼昏花;虽然医院已不存在,但是,那时的哨声、歌声、欢笑声、学术交流声,汇成每个战友的心声。虽然已经脱下军装、离开部队,但大家转业不转向,退伍不褪色,继续发挥余热。

    “这还是之前的病房,格局没有变,只是外墙的颜色变了。”虽然医院的一部分已经成了美丽的校园,一部分华丽转身为如今的新立医院,但老兵们回想起曾经在这里挥洒火热青春、救死扶伤的场景,感慨岁月变迁,感慨临汾城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图记者 卢凯 张蕴强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