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老龄志愿者服务队荣膺全国首届模范单位

2015-10-21 11:06:07 来源:临汾新闻网

夕阳无限好 何怅近黄昏

    临汾新闻网讯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共和国同龄,年龄最大的80岁;曾经的他们是军人、教师、医生、工人……经历过中国的沧桑巨变,他们的大半生与国家命运和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如今,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他们并不“安分”,做公益、搞文艺,为全市老年人搭建起一个“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的组织平台。

    这支队伍是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她在9月底举办的全国首届敬老志愿服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荣膺“全国首届敬老志愿服务模范单位”称号。

    组建于2012年10月,成立之初就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为政府分忧、为社会服务”为宗旨,三年来,这支队伍由最初的2支分队300余人发展到195支分队22000余人,日常活动包括老年文艺、老年体育、银龄义诊、帮扶困难老人、医疗保健、法律咨询、民事调解、青少年教育、环境卫生、社会治安等12个方面。自组队以来,队伍共获得国家级奖项5个,省级奖项7个,市级奖项183个。

    谈及如此多的奖项,该老龄志愿服务队大队长王新民告诉记者:“荣誉是对我们这个集体的肯定,荣誉背后是每一个人的默默付出和努力。”三年来,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为老人服务活动,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敬老助老——打造“老龄微公益”品牌

    2012年,寒冬时节,志愿者焦金生在市区东关街头发现了一位流浪老人,老人可以清晰地说出自己的年龄、名字,却不知道家在哪里。焦金生立即把这一情况回报了服务队,随后,志愿者们给老人送去吃的、喝的、棉衣、棉被,并与社会救助中心联系,赶在上冻之前,把老人送到了福利机构,使其有了归宿。

    72岁的独居老人尹全家,由于无儿、无女、无户口,长期露宿在鼓楼下边。2013年秋,志愿者多次和他交谈,了解情况,老人并不配合。为了让老人放下戒心,志愿者经常给他送去食物及生活用品。终于,在2014年春节过后,老人向志愿者敞开了心扉,告知自己的户口早在多年前已经丢失。为了让老人晚年有个去处,志愿者几经周折在公安局找到了他丢失24年的户口存根,并帮他办理了户口、身份证、老年证、低保养老金等手续。之后,69岁的志愿者彭真堂又出钱给他租了一间房子。

    去年11月,尹全家老人从床上掉下来摔断了腿,虽然有民政部门出钱给他治病,但老人身边还是离不开人。为此,彭真堂、王新民、焦金生3位尹全家的同龄人在医院轮流陪床一个多月。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出院后被送进了敬老院,过上了安详的晚年生活。逢年过节,志愿者们还会去敬老院看望他,今年中秋节再去时,彭真堂发现老人走路有些不稳,回去后立即给他买了一辆轮椅。

    老龄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一直把敬老院的困难、孤寡老人作为重点慰问对象,每逢元旦、春节、中秋、重阳节等节日,都会带上优秀节目、医疗专家和老人们欢聚一堂。

    在市老龄办的组织和支持下,从2013年起,在每年元旦春节期间,老龄服务队都要开展一次慰问困难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活动。由志愿分队充分调查、推荐,服务队逐户核实、上报,市老龄办抽查、批准,每年都会筛选出120户特困老人进行慰问,并开展了“暖冬——陪孤寡老人过小年”的活动。时间长了,每一位志愿者们早已把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当做自己的职责和本分。

    近三年来,老龄志愿服务队先后帮扶困难、残疾、孤寡、空巢老人672人,慰问困难老人322人(次),向政府申请救济特困老人28人,帮老年人办老年证1624个,举办敬老、助老、老年人知识讲座17次,向有关部门申请、给残疾老人发放轮椅14辆,帮102名残疾人办了残疾证,一桩桩一件件实事给老人送去了温暖和感动。


    “银龄义诊”——塑造“老有所为”志愿者精神

    在老龄志愿服务队中,活跃着一支由我市医疗单位退休专家组成的老年志愿者医疗队,他们所到之处总能赢得老年人的捧场和赞叹。自2012年下半年起,医疗队在市区组织开展了60余次的义诊献爱心活动。此外,医疗队还多次赴尧都区屯里镇、县底镇、枕头乡及襄汾县邓庄镇、陶寺镇和曲沃县等地进行义诊,前后接诊人员达6370人(次),并先后向当地的老年人发放了30000余元的常备药品。

    80岁的退休老中医孔令骥是医疗队中年龄最长的一位。每次义诊,孔老所到之处总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在参加志愿服务之前,除了偶尔给人看看病,孔老的时间多是在读书看报中度过的。王新民与孔老是多年的老邻居,自老龄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王新民就鼓励孔老走出去,发挥余热,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    人。“有些老人腿疼几十年没有去过医院,没有拍过片子,过得很不容易,尽自己所能多帮帮他们吧,”加入医疗队后,孔老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78岁的宁好爱退休前是一名妇科大夫,为了让每次义诊活动更有实效,她还自费购买了乳腺仪器,无论去哪儿出诊都会随身背着。

    在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有这样一句口号——“临汾老龄志愿者与雷锋精神同行”,并且每个人早已把口号内化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郭艳香是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的“资深”成员,还获得了2015年“全国首届百名最美敬老志愿者”称号。2012年起,她与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妈妈一起为我市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编织毛衣、围巾、帽子,给孩子们送去了妈妈的爱。在今年的夏季义诊活动中,她自费为医疗队购买了1000多元的药品。她还常年坚持给残疾、孤寡及患病下不了楼的老人理发、洗脚、剪指甲。志愿者活动几乎成了她生活的重点,甚至在生病发烧、嗓子发炎的时候都没有时间去看医生,直等老伴大发雷霆之后才会不情愿地去医院输液,但是前一秒刚拔掉针头,她又马不停蹄地赶回“阵地”,心心念念的都是她挚爱的志愿事业。

    在记者采访的前两天,62岁的孙英爱刚刚当上了奶奶,恰逢重阳节临近,老龄志愿服务队正在开展敬老月社区公益行活动。孙英爱晚上在医院照顾儿媳和孙女,白天照常跑前跑后为敬老月活动忙碌着,记者也只是趁她回办公室取东西的功夫才跟她说了几句话。王新民指着办公室的椅子、电风扇等用品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缺啥她都是从家里拿或者从外面买,老孙这人心思细,又实在。”今年45岁的王文艳是众多老龄志愿者中唯一的“年轻人”,尽管自己没有一份安稳的工作,但她依然坚持参加每一次志愿活动。老龄志愿者不熟悉电脑操作,她就主动承担了写稿件、收发邮件等工作,做活动时没有相机,她就拿手机拍照,然后上传到电脑,为老龄志愿服务工作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图片资料。

    在临汾老龄志愿服务队还有一位超时“服役”的元老——一辆电动三轮车。两年前,为了方便运输活动器材,大家集资购买了这辆三轮车,焦金生成为了它的驾驶员。为宣传十八大精神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焦金生骑着三轮车载着音响,走遍了市区的大街小巷;当他在路上遇到有人负重前行时,总会停下来问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忙;由于服务队活动经费紧张,关键时候三轮车也会充当专车,载着医疗队老专家去义诊。

    上半年老焦生病后,71岁的张晓喜接收了这辆老三轮,而它三天两头老是出毛病,大家都说不行换一辆吧,老张却说:“还能修,省省吧”。

    ……

    “三年来,无论去市区哪个社区做活动,我们的代步工具都是自行车或电动车,刮风下雨如此,严寒酷暑如此。”王新民对记者说。


    文化活动——创造“老有所乐”艺术氛围

    除了帮困济贫、捐资捐物,为老年人送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也是敬老爱老的重要内容。

    2013年以来,结合敬老月活动和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宣传活动,老龄志愿服务队整合队伍,在各个基层社区组织表演了形式多样的节目,还先后组织开展了“舞动临汾”广场舞表演大赛、“山西省社区电视文化节”临汾预选赛等活动。其中,“在山西省社区电视文化节”优秀节目评比中获得了8个奖项;在省老龄委举办的“金秋风韵”老年文艺展演中荣获最佳演唱奖;在第三届全国老年人才艺大赛中获得3个大奖。

    2014年9月24日,我市第二届社区老年文化艺术节暨敬老月(九·九重阳)社区公益行正式启动。期间,服务队组织100余支老年文艺团队3000余名老龄志愿者,深入各个社区进行文艺演出,并在市区9个大型社区进行文艺大汇演,并与义诊活动相结合,弘扬敬老文化,展示老龄风采。同时,服务队积极鼓励志愿者舞蹈老师到街道、乡镇义务教学广场舞和各种健身项目。服务队各表演分队还会定期深入各基层社区、敬老院、光荣院以及驻军部队、军休所巡回宣传演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王新民还告诉记者,随着老龄志愿服务队规模的日益壮大,有时也有赞助商与他们合作,帮助分担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水、电等费用,这给他们减轻了不少负担。他希望更多人参与、支持他们的志愿事业。“一直做下去”,这是他们每一个人坚持的信念。

    记者 李卫红


     

责任编辑:秦芳媛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