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护工比自己的儿女还孝顺!”日前,记者探访市区夕阳红老年公寓、尧都区中心敬老院时,许多老人都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们将护工视为自己的亲闺女、亲儿子。其实,护工不仅是服务者,还承担着“尽孝”的责任,他们是养老院最重要,也是最难当的角色。
人手不足
中老年成主力
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夕阳红老年公寓住着80多位老人,却只有8名护工;尧都区中心敬老院住着150多位老人,却只有9名护工。这些护工大多已经干了五六年以上,年龄在45岁—60岁,并以女性为主。
“很多人认为,护工跟保姆一样,没啥技术含量,就是伺候伺候老人,有力气、能吃苦就行。但是,一旦接触了这一行,不少人干不了几天就走了,原因就是工作强度大,难以适应。”夕阳红老年公寓护理员兼组长徐玉英有着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她说伺候老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工。
尧都区中心敬老院的护理组长亢虎成是为数不多的男护工,他看着身边的“战友”如同“走马观花”般来去匆匆,不禁备感无奈。“我刚到养老院工作时也有些不适应,尤其是为素不相识的老人端屎端尿时,难免有些抵触心理。时间长了也就适应了,和老人们也处出感情了。”亢虎成苦笑着说,有些年轻护工一看这活儿又脏又累,立马就萌生退意。年轻人不屑于干护工,只有中老年人能坚持下去。”
任务繁重
练就“三头六臂”
在养老院里,护工是一个短缺的工种。由于人手不足,一个护工往往要照顾四五位老人,由此练就出“三头六臂”的本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没有朝九晚五的界限,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的工作。
每天天不亮,护工就进入忙碌状态。他们先是清扫走廊、卫生间,紧接着要为不能自理的老人穿衣、清便、洗漱、梳头,还要为每间房子通风、整理、清洁,此外还要晒洗被褥和老人换下来的衣物。到了开饭的时间,他们穿梭在不同的房间,给能自理的老人送饭,给不能自理的老人喂饭。直至深夜,他们才能结束这连轴转的一天。即便躺在床上,他们也不敢完全放松,生怕老人睡不好或是有紧急情况。
通过一连多日的走访,记者了解到护工不仅把老人视为自家长辈,还把老人看作自己的孩子。恰逢午饭时段,一位资深护工正在给瘫痪在床的老人喂饭,但老人极不配合,把嘴巴闭得紧紧的,说什么也不愿张开。这位护工不急也不恼,她笑眯眯地看着老人说:乖乖吃饭,我一会儿给你个奖励,给你拍张漂亮的照片好不好?”当老人慢慢松开口,一口一口咽下面条后,这位护工握着老人的手轻声说:你最棒了,对不对!”
花费半个小时,总算让老人吃饱吃好,这位护工如释重负,接着投入到新的忙碌中。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护工们大多习以为常,他们总结道:“老人有时会变成‘老小孩’,比较固执,听不进别人的劝,这个时候就要先顺着他们,再哄着他们。不仅要照顾好他们的身体,还要让他们每天保持愉悦的心情。”
爱心当前
渴望关注理解
在采访中,记者常常听到护工们提到一句话,那就是“干这一行,少不了爱心与责任心”。正是怀揣这样的热情,他们才能始终如一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真诚温暖着老人的心。
“当护工待遇并不高,每个月领到的工资远远无法与自己的付出成正比。虽然大多数老人通情达理、和蔼可亲,但难免会遇上个别老人的有意刁难,或是老人家属的不理解。”一位护工袒露心声,历数从业以来的不易,有的老人家属总觉得他们是掏钱住在这儿的,把自己当大爷看,对我们呼来喝去,当佣人一样使唤。但是,我们有什么委屈也不能当面发泄,只能默默承受。”
在外人眼中,护工经常要与“脏乱累”打交道,干得又是伺候人的活儿,并不是一份“光彩”的职业。但是,在护工心里,照顾老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能让老人获得快乐更是一种幸福。对此,护工群体渴望社会各界能对他们多一些了解、多一些理解,给予他们尊重和肯定。
记者 李静 杨杰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