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临汾市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护工田仙平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80岁老人范寿芳的家。老人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双腿不能正常行走,又有轻微糖尿病和“三高”病史。能不能照顾好老人?”田仙平心里“打着鼓”。数月后,你就和我女子一样孝顺。”老人的一句话让田仙平身心释然。从此,范寿芳多了一个女儿,田仙平多了一个母亲,为了继续做好工作,田仙平既要当好护工帮助老人锻炼身体,又要当好保姆照顾好老人饮食起居。左图为田仙平一边搀扶、一边鼓励老人练习行走。右图为田仙平正在喂老人吃饭。
家政服务业是继制造业、建筑业之后,吸纳劳动力特别是农民工较多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市市区高职、高知和高薪“三高”家庭对家政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增大,家庭服务业也相应地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其中以承担病人生活护理的人员——护工,岗位需求较大、报酬相对较高、群体基本稳定。
一面是相对优厚的条件,一面是就业窘境的现状,我市护工群体从2008年开始倍增,从散、乱、小的“中介式”经营模式,正逐步走向“员工制”经营模式。
11月20日至28日,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家政服务公司、医院、社区,就护工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担忧、有乐观、有痛楚、有释怀、有失落也有憧憬。
从忙着找护工到当了护工的掌柜”——思考市场供求之急
2010年7月,已过不惑之年的郝怡智发愁了,一场交通意外导致他的腿骨受伤,需要卧床数月,心情本已很糟,谁曾想,刚来没几日的护工,也因为兼职太多,把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工作辞掉了。
“连着几天,我给中介公司联系也没找到一个护工,因为没员工。当时,生气归生气,但这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市场的断档。”郝怡智如是说。
康复后,郝怡智并没有将一闪而过的念头搁置,他利用几个月的时间,先后3次到北京考察,最终在2012年6月成立了临汾市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有岗前培训的导师,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关键是没人。”有市场没人员让郝怡智再次发愁了。临汾市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之初,当公司考虑是否为1个应招员工开设1周的专业培训课程时,郝怡智没有犹豫,他说:“开,必须开。”于是,从1个员工到300个员工,仅仅用了1年时间。如今,郝怡智更愁了,他说:“员工多了,公司的规模是该大一点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421”(双方共4个老人,夫妻2人,1个孩子)的典型现代家庭现状,护工市场客观上仍存在着巨大潜力。
11月25日下午,市民郭先生带着一身疲惫走进了临汾市特祥源康复护理有限公司。自63岁的父亲因脑溢血住院之后,他已经在病床前忙里忙外4天3夜,妻子不仅要照顾上初中的孩子,还要忙着工作,虽然不时有朋友帮忙照顾父亲,可他总认为独自一人照顾父亲不是长久之计。
“子欲养而亲不待,照顾病重的父亲是当儿子的责任,但是,我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如果没有朋友们帮忙,我将父亲移到担架车上都困难,更别说楼上楼下做化验了。”郭先生坦诚说。
在预订了两名护工后,郭先生还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知道有护工这个职业。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市民对护工职业了解知之甚少,比如护工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管理制度等,即便是有些接触过的人,大半也认为护工和“医疗保姆”类似。在护工群体中,年轻人非常少见,即便是接受培训,也不会呆很久,四五十岁的中年妇女仍是目前护工群体的中流砥柱。
临汾市特祥源康复护理有限公司职员郭丽从事护工已经5年。“活多不愁找、待遇相对好。”是她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她曾陪护着病人和家属“转战”多家医院,甚至奔波到省城太原。对于护工职业,她总结说:“尽管护工职业社会需求量比较大、从业要求也比较低,但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嫌这活儿太脏太累不愿意来。”
“从雇主离不开护工到企业留不住护工”——透析行业规范之忧
俗话说:“三分医、七分养”,病后护理在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使病人及家属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务工人员大量涌入、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导致了护工质量的明显下滑。期望与现状的差异让这一群体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70岁的张仪在市区贡院街居住,老伴因病卧床多年,平日里,由她和一位护工共同照顾老伴饮食起居。有一次,护工临时被抽调到别家,新来顶班的护工既没有按摩经验,也不会和老伴攀谈。张仪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天下午便找到护工公司要求换人。
张仪说:“现在找个技术全面的护工太难了,谁家都抢着要。我一周内跑了两次护工公司,才把原来的护工换回来。”在护工雇佣期间,遇到像张仪一样问题的家属有很多,可是能够同样解决问题的却很少。“员工制”企业大多要求护工签订劳务合同或用工协议,而“中介式”公司则将护工介绍给雇主,不负责后续管理,直接导致了不少护工频繁跳槽,甚至外流到大中城市。
截至2012年11月,我市家政服务业注册登记16家,其中“中介式”家庭服务企业15家,“员工制”家庭服务企业仅有1家,而全市家政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在今年才刚刚成立。
谈及我市护工行业现状,市家政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王国伟认为,目前,我市护工行业起步较迟,总体上没有形成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格局,群体中主要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主,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技术含量偏低,为此,加大专业培训力度、提高人员责任意识是提高护工职业技能的关键,而促使护工企业实行员工制经营模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实际上,即便是在护工市场良莠不齐的现状下,社会需求依然旺盛。在有些病患家属眼里,除了打针发药以外,测体温、记病历、吸痰降温等医疗手段,护工和护士没什么区别,雇佣护工就等于身边有个护士照顾亲人。
市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护士长李建玲告诉记者:“护工和护士是有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病情观察、医疗应急、预防保健、康复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护工知道的很少,而家属们之所以雇佣护工,主要是为了减少自己照顾病人的压力,任何医生和护士是不会劝说病患家属雇佣护工。”尽管如此,有些既明白又有能力照顾病人的家属依然会雇佣护工,他们认为,从照顾病人经验方面,护工做得比家属更周到、更专业,尤其是在病情观察、卫生清洁、康复运动方面,虽然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雇主和护工毕竟是雇佣关系,用起来更舒心一些,如果实在不行可以另换护工。
“从别人看不起护工到护工不能看不起自己”——折射社会认可之痛
“啪啪、啪啪、啪啪……”凌晨两点整,市人民医院住院部8楼神经外科病房内传出了一阵清脆的拍背声,紧接着如同列队报数,一个接一个的病房内相续传出了“啪啪”声。
医院走廊内,蜷缩着身体睡在折叠床上的陪床家属们,有的起身走进病房,有的滚身继续酣睡。十来分钟后,“啪啪”声陆续结束。除了长短不一、节奏不齐的鼾声,只剩下病房内传出的悄声细语。
凌晨4点整“啪啪、啪啪、啪啪……”又一次响起。
“下一次拍背翻身是凌晨6点整,护理没有行动力和意识昏迷的病人,每两个小时必须翻一次身,每天要擦洗全身至少两次,否则很容易长褥疮。”54岁的曹静做护工已经有8年多。2005年5月,从临汾市选煤厂内退之后,她通过朋友介绍加入了护工行业。
“腿勤点、嘴甜点、眼尖点、心细点,多帮病人家属想一想,当好护工就没问题。”整夜没睡的曹静没有丝毫困意,她说:“干习惯了就好了。”“干一行、爱一行。”曹静喜欢这个职业,许多雇主也喜欢她,“活干得利索,话说得漂亮。”84岁离休老干部莫惠铭如此评价曹静。2009年,曹静走进了莫惠铭的家,护理莫惠铭久病的妻子。翻开曹静的7本护理笔记,详细记录了5年来,病人翻身时间、体温、排尿量、排便次数,清洗次数。
“曹静就是我的女儿,如果老伴有一天走了,我就让她来照顾我。”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莫惠铭说话声微颤。
一向乐观的曹静也有伤心委屈的回忆:她曾经被雇主要求一天之内洗30多次手、跪在地下帮患者擦洗身子、整夜用吹风机吹干患者皮肤,困得睡着却被家属埋怨偷懒……“总之,一切都过去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别人看不起自己,自己不能看不起自己。如果身体允许,我还会继续做护工。”曹静如是说。
由于没有血缘成分,又是雇佣关系,许多护工在雇主眼里如同佣人与长工。而更让护工倍感屈辱的是,有一部分雇主会当着家属和朋友的面说:“我们花了钱,就要把我们伺候好。”
“职务有高低之分、人没有贵贱之别。我并不觉得做护工低人一等,而且随着民众意识的提高,护工必定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职业。”临汾市华夏中青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护工田仙平欣慰地说。
责任编辑: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