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偶尔光顾一下美容院、健身房、美发店、快餐店等,在店员的游说之下,头脑一热拿出几百元甚至数千元去办理一张储值卡来换取所谓的折扣。
要想省钱,必先付钱,这种消费方式真的实惠吗?一连数日,记者对此进行走访调查,发现多种预付卡存在“隐性条款”,实际上给消费者下了“套”,办时容易退时难。同时,由于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少消费者的预付卡成了“休眠卡”,白白浪费了金钱。
调查:预付消费“卡”住了谁
“多充多送”充100抵200”“满额可享最低折扣”……如今,不论是美容院、美发店还是餐饮娱乐场所,消费者经常能遇到这种“唠叨”促销,而“预付卡”式的经营模式已成为众多商家的“必备法宝”。
日前,记者在平阳广场附近某干洗店看到一张价目表,根据预存款额的不同,可享受对应的折扣。“不办卡的情况下,洗一件大衣要30元。预存300元之后,只需要22.5元。算下来,还是办卡划算。”前来送洗衣物的一位顾客犹豫半天,最终还是决定办卡。
商家主推“预付卡”,就是为了留住消费者的脚步,借此来招揽回头客。消费者乐于买账就在于所谓的省钱。当记者询问那位顾客,是否有多件需要干洗的衣物,且在多长时间内能用完这张卡时。对方明显一怔,继而回答:“冬天大概有三四件需要干洗的衣物,基本上一年洗一次,这些钱或许够用几年了。”这也道出了多数市民办理预付卡时的心理,只考虑能省多少钱,却没有计算自己的需求以及能否在规定期限内用完。
随后,记者在街头采访了几位市民,大多都有办理预付卡的经历。但是,由于各种突发状况及自身原因,许多预付卡都处于长期休眠状态。
市民张丽华随手翻开自己的卡包,里面就有七张不同种类的预付卡。她不禁为此头疼:我比较容易冲动,每次一听便宜就办了卡,结果又没时间消费。这张足浴卡是五年前办的,总共才用过三次,足浴店也早早易主了。”
现象:隐性条款”变相坑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希望通过“预定”买个便利,个别商家却“拿钱不办事”,使预付卡“动弹不得”。因此,消费者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储值卡还没花完,商家却跑了,或是花“重金”办了卡,消费时却屡屡受阻。
家住青狮南街科干小区的林女士和两位朋友一同掏了六千余元,办理了一张可多人共享的18次美白护理卡。当三人相约去美容时,美容师却变了脸,改称这张卡只能供一人使用,其他二人若想护理,还需额外付费。林女士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她气愤地说:办卡以后,美容店又不履行原先的承诺,这明摆着给我们下了个套。”
办卡前,店员巧舌如簧,只提各种折扣优惠,却不提相应的使用规定。办卡后,消费者才发现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明显被“隐性条款”给坑了。市民曹女士在某健身房办理了一张年卡,但一直没有时间使用。为了挽回损失,她想将年卡转让给他人,没想到却遭到健身房的拒绝。“对方强调专卡专用,使用期限为办卡当日至第二年同日。这一年期间,即使客户从未使用过,这张卡也不能延期,不能退还余额,更不能转借他人。”年卡成了“废卡”,曹女士无奈至极。
奔着实惠而去,却被实惠困住了手脚,真叫人进退两难。关于卡内余额不退一事,经营中式快餐的任先生道出其中的内幕:“商家促销时,通常会使用满额赠送的方式。如果消费者用过几次又来退,卡里的余额就算不清了,商家也怕吃亏。所以,一般售出就不允许退卡。”
应对:向不公平勇敢说“不”
事前各种承诺,事后维权成难,图实惠的预付卡沦为浪费钱的“糟心卡”。面对“余额不退”这一“霸王条款”,消费者该如何避免成为“冤大头”,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记者从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预付卡消费多集中于美容、美发、餐饮等行业,相关的消费纠纷主要为办卡后商家未按照承诺兑现服务,降低服务质量;商家闭门关店,甚至恶意逃匿,让消费者维权无门;商家单方面设置消费期限,过期卡内余额不能继续使用等。
“办理预付卡时,消费者一般比较容易忽略充值金额与消费周期问题,导致预付卡的预存金额偏高,消费周期过长,从而产生较大的风险。”市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江栩表示,办卡前,消费者应了解清楚使用范围、期限、功能、退款条件、违约责任等条款;特别要关注商家终止服务、转让等限制性约定,并确认是否允许中途退款;存入金额应与消费需求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降低预付消费的风险。”
江栩提醒广大消费者,遇到不公平的格式合同时,要敢于说“不”;务必保留好消费票据和服务承诺等书面证据,权益受损可及时投诉。此外,根据2015年3月15日起实施的《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经营者以预收款方式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应当与消费者明确履行期限和方式等内容,并针对预收款消费方式中退款难的问题,明确规定“对退款无约定的,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计算方式折算退款金额”。
记者 成华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