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远远望去,山西省临汾强制隔离戒毒所不像是一个戒毒所,倒像是一个机关单位,或者是一所学校。没有高墙铁网,没有森严戒备,这里看起来环境优美、安静整洁。走进去了,发现这里并不似人们想像中的冰冷和严酷,反而有一股温暖的人文情怀在涌动。
探访日,挡不住的亲情
6月13日一大早,记者来到了临汾强制隔离戒毒所。当日恰逢亲情探访日,从8时30分起不断有家属来探视戒毒人员。在这里,戒毒人员被称为“学员”,这是戒毒所给他们的一个颇具人性化的称谓。
宽敞明亮的探访厅里,“警民同心、共戒毒品”“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标语在阳光照耀下熠熠闪光。10个探视窗轮流进人,每个学员的探视时间为15分钟,虽然和亲属隔着玻璃,要用电话通话,学员们依然难掩兴奋。一位洪洞赵城的老奶奶,再三嘱咐自己的外甥:“娃呀,要听警察的话,好好戒毒……”另一个窗口,一对夫妻隔着玻璃将他们的两只手重叠在了一起,妻子鼓励丈夫勇敢戒毒,丈夫含泪点头。还有一个窗口,一个两岁多的男孩隔着玻璃亲吻爸爸,样子萌态可掬,爸爸露出了开心的笑……
时针指向9时30分,戒毒学员家属座谈会开始了。戒毒所领导向大家介绍了学员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诚恳地向家属征求意见。家属们反响热烈,有的说,学员一旦吸上毒后,就失去了家庭责任感和伦理道德观念,该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还有的说,学员们在这里表现很好,但是一旦离开戒毒所回归社会,还有可能会复吸。领导们语重心长地告诉家属:戒毒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家属要学习相关的戒毒知识,鼓励学员,及时沟通,必要时求助戒毒医院和心理医生……
会上,家属学校宣布成立。民警给家属发放了征求意见表,并留下他们的手机号码,准备建一个家属学校微信群,为帮助戒毒学员彻底戒断毒瘾而携手共同努力。会议结束后,教育科科长给家属上了一堂《家庭五伦教育》课:“许多人会问,我们家为什么会出这样的孩子?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和原始的家庭分不开……”她运用传统文化知识讲述了家庭和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作用,不少家属听得入了迷。一位中年妇女说,还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课,回到家就知道怎么做了……
戒治生活即教育
强制隔离戒毒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和戒毒治疗措施,是让吸毒人员在相对封闭的戒毒场所内接受教育和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所依法采取对戒毒人员管理、生活卫生、习艺劳动、戒毒治疗、心理治疗、身体康复训练和道德、法制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顺利回归社会。
在教育科戒毒研究中心主任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学员戒治区。在戒毒一大队的基本情况展示牌上可以看到:戒毒学员年龄以31岁至45岁的最多,17岁至30岁的也不少;学历以小学、初中生最多。记者心头为之一震。
在脱毒期1班的宿舍里,窗明几净,所有被子都叠成了“豆腐块”,洗脸盆、牙刷、毛巾摆成了一条线。每张床前有一个紧急呼叫器,方便学员身体不适及时求救。一个学员告诉记者:“这里的生活紧张而规律,起床、早操、整理内务、清扫卫生、进习艺车间劳动,参加文体活动。这样也好,省得胡思乱想。”
戒毒所将学员的教育融入了日常的学习、劳动、生活、康复四大现场,坚持“十个一”活动,即每天组织一次悔过自省、每天做一次健身操、每天做一次宣誓、每天不少于5个小时劳动锻炼、每周一次小组生活会、每周一次传统文化课、每周一次升国旗仪式、每月一次集体学习交流活动、每季度撰写感想体会、每半年组织一次写家书活动。队里成立了篮球队、乐队、书法小组等,有特长的学员可以参加并一展风采。学员中不乏人才,就在前段时间戒毒所组织的篮球赛上,学员队甚至和民警队打成了平手。
在康复劳动区,五个大队的习艺劳动车间被命名为好听的励德园、励志园、励信园、励行园和励心园。身穿天蓝色T恤的学员正在进行紧张的习艺劳动,有做手机充电器配件的,有做钱包的。据悉,该所十分注重职业技能培训,今年上半年已举办了4期共计120名学员参加的SYB创业培训,为学员出所后自谋职业、降低复吸率奠定了良好基础。
戒毒所的学员大多已过了生理脱毒期,心瘾戒除是戒毒工作的重点,因此,教育矫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拒毒训练室里,摆放了各类仿真毒品,民警针对学员对毒品的反应情况制订针对性训练方案,在训练完结后还会运用生物反馈仪掌握训练的效果。在“酒吧”里,模拟学员接触毒品的环境,民警告诉他如何拒绝毒品;在个体心理咨询室,民警对学员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治疗;还有宣泄室,让学员尽情释放压力和情绪……
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戒毒所“戒治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们将教育矫治融入到了学员的一言一行中。
在这里有了“家”的感觉
戒毒所的学员,每个人背后都有一段羞于启齿的故事。
43岁的连某,本有着大好前途,却在2000年不慎吸上了“白面面”,至今为吸毒花了200多万元。连某说,以为吸了“白面面”,自己就有了面子,没想到一下栽进了万恶的地狱,彻底没了脸面。
刘某,少年辍学,入行较早,加之赚了不少钱,年纪轻轻就染上毒瘾。从抽土质海洛因开始,每天至少花五六百元的毒资。老母被气死了,妻儿弃他而去,可以说是家破人亡。
47岁的郭某,看起来瘦骨嶙峋似有60多岁,毒龄10年以上。为了筹集高额毒资,他走上了偷盗的道路,监狱几进几出。想起往昔,他充满悔恨:“这么多年过的是人不人、鬼不鬼的生活,对不起父母和妻儿,对不起天地良心……”
虽然吸毒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精神空虚、寻求刺激、从众心理,甚至觉得吸毒是面子和身份的象征,正是这些心理导致他们滑向无底的深渊,给自己、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即使对这样的人,戒毒所的民警依然不歧视、不放弃,用爱心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四大队的韩副队长,从事戒毒工作有17个年头,注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深受学员信赖。学员王某,多次进戒毒所,情绪不稳定,常有过激行为。在一次习艺劳动中,王某不小心把手划伤,韩副队长第一时间把他送到了医务室,大夫对其伤部进行了全面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王某很感动,开始和韩副队长交流。韩副队长了解到王某的家庭情况、成长经历后,为他制订了详细可行的教育方案,使其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王某说,他因为吸毒失去了家,但却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并把民警亲切地称为“家人”。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采访结束,日落西山。戒毒所负责人表示,戒毒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阻断毒品渠道,构筑安全堡垒,形成全方位关心、关爱的氛围,共同帮助戒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家庭,融入美好社会。记者 景秀红 郭璞
采访后记
采访结束,记者心头既有欣慰更有忧虑。欣慰的是,吸毒人员在戒毒所受到人性化的待遇,戒矫相长,警醒心智,如能认真戒治、改过自新,仍可以焕发生命的光彩。忧的是,近年来毒品呈泛滥趋势,吸食毒品者正呈现低龄化趋势,由其引发的家庭破裂及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日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可见一旦沾染上毒品,想要戒掉是多么困难。因此,健康人一定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为自己和家人负责。同时,要真正遏制吸毒这一丑恶现象的蔓延,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消除那些容易滋生和诱发吸毒现象的种种社会矛盾和消极因素,建立和健全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加强人们反毒、防毒的意识,使贩毒、吸毒活动失去赖以滋生和存在的土壤和条件,还人类一个洁净的生存环境。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