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无车日” 临汾市民咋出行

2016-09-22 10:0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放下“方向盘”绿色出行更健康

    编者按 又是一年“无车日”,倡导“绿色”我先行。9月22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无车日”。习惯开车上下班的你,准备好乘坐城市公交,享受“一元投币,省钱方便”的快捷了吗?习惯打车出行的你,准备好骑上自行车,体味“锻炼身体、有氧呼吸”的运动之乐了吗?城市交通连万家,环保出行靠大家。在此,让我们共同发力,尽己所能,用自己方式,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增添一抹“绿色”。 策划:成华 一年一度的“世界无车日”如期而至,作为城市的一份子,平日里习惯了“出门不离方向盘”的私家车主们又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度过这特殊的一天呢?

  开车堵路又“堵心”

  乘坐公交很方便

  35岁的王先生,家住市区解放东路某小区,提起“无车日”,他立即表示:从我做起当表率,无车日’里不开车。”

  “我在东城居住,工作单位在锣鼓大桥附近,平常上下班基本上都是开车,虽然看似方便、快捷,其实,行驶在路上,真是‘堵路又堵心’。”王先生说,每次碰到上下班或上下学高峰期,开车行驶在车水马龙的道路上,真像蜗牛一样,走一步挪一下,而司机有的狂按喇叭,有的大声叫喊,那场面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无车日”里不开车,乘坐公交更“绿色”。王先生笑着说,市区实行限号以来,他已经养成了“隔天开车”的习惯。身为双号车主的他,在22日这天会毫不犹豫地放弃开车,选乘公交出行。他说:光说不练假把式,绿色出行看我的。”

  “无车日”里不开车

  电动出门更畅通

  和王先生一样,家住市区食品小区的刘女士面对“无车日”,也早已做好打算,她幽默地说:平时全靠车来跑,今天让它歇歇脚。”

  40岁的刘女士,是一位全职太太。平日里,一天四次接送孩子,工作量”一点不比上班族轻松。

  “我们家两辆车,一个单号、一个双号。平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几乎都是开车,再加上周末来回穿梭于各个兴趣班,全靠开车跑。”刘女士说,因为长时间开车,颈椎已出现了不适的感觉,腰部也经常酸困乏累,尤其是当遭遇堵车时,原本端庄淑女的她,竟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狂躁与气愤,不知不觉加入到了“路怒族”的行列。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做到“绿色出行、健康低碳”,刘女士前几天购置了一辆电动车,她计划从22日“无车日”起,正式开启“电动出行”新模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无车日不开车”的承诺。同时,她呼吁更多的市民一起加入到“无车日”的活动当中,不要“无车”只一天,尽量天天都“无车”。

  记者 成华

一次意外改变了出行方式

  “每天傍晚我和爱人都会去汾河公园慢跑,刚开始跑上十分钟就跑不动了,不过现在好多了,我们每次能跑好几公里。”9月19日,家住市区中大街橄榄苑小区的袁晓晨告诉记者,他之所以成为“跑团”一族,是因为两年前的一次意外。

  2014年冬天的一个晚上,袁晓晨骑电动车在回家的途中不小心撞倒了一个中学生。“当时,电动车撞坏了,手机也摔的没法用了,周围还没有行人,我只好背起孩子往医院走。”袁晓晨说,没想到,他背着人竟然只走了不到50米就走不动了。

  “两年前我才36岁,背着一个不到110斤的中学生,竟然走不到50米,我的身体实在是太差劲了。”袁晓晨说,后来在一位好心车主的帮助下,才将那个孩子送到了医院。这件事本该告一段落,但通过这件事他有了新想法。

  “后来,我尝试慢跑,想看看自己究竟能跑多远,结果连一公里都跑不下来。”袁晓晨说,因为这个原因,他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慢跑一族,他不光自己锻炼,还带动媳妇一起跑。如今,他们已能持续慢跑半小时左右。

  因为一次意外,让从不锻炼健身的袁晓晨,成为了慢跑一族。而自从成为了一名慢跑爱好者后,他也渐渐改变了自己的出行方式,每天上下班都徒步出行。“我在鼓楼北街上班,自今年市区部分道路限号以来,有时候骑电动车都不方便,所以我就选择了徒步上下班。”袁晓晨说,现在他每天徒步上下班用时20分钟。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在手机上下载了‘计步器’,现在平均每天上下班出行的步数在8000步以上,再加上晚上的慢跑,几乎每天的总步数都在20000步左右。”袁晓晨介绍,在微信朋友中,他的总步数一直名列前茅,这引起了很多朋友的“嫉妒”。

  在“无车日”到来之际,袁晓晨希望每一个人都加入到慢跑的队伍里,一起锻炼身体,用实际行动为道路畅通、环境改善作贡献。

  记者 杨全

最好的风景在骑行路上

  早晚的街道上、公园里,经常能看到一队队或者三三两两骑着山地车、旅行车的市民骑行健身。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将骑行作为挑战自我、强身健体的方式。

  9月19日7时,雨过天晴,居住在市区新南关的小涛早早地出门查看路况,然后推着自行车融入了上班的人群中。

  “我工作的单位在尧都区政府附近,只要不是雨雪等恶劣天气,我都会选择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平均十公里,早上早起半个小时,既能赶上吃早饭又能锻炼身体,还不会堵车,多好!”小涛笑着说,在他看来选择去健身房健身,还不如骑自行车健身来得方便,因为鼓楼南北街修路,自己开车出去,既不方便,又添堵,何必呢。

  小涛今年38岁,在尧都区一家机关单位上班,因为单位离家较远,之前一直开车上班,自从鼓楼南北街开始施工后,他一下子不知该如何上班了。

  “我的车是双号,限号第一天我打车上班,那叫一个堵啊,结果还迟到了,后来我就买了辆自行车。”小涛说,经过那天上班的遭遇,他下定决心今后就骑车上下班。从刚开始用时四五十分钟,到现在二十多分钟,不仅速度提高了,他的体重也减轻了,真是低碳环保又健身。

  今年72岁的刘麦生老人也是一个骑行爱好者,每天早晨都会“全副武装”骑着自行车去汾河公园健身。

  初见刘麦生老人,他矍铄的精神、爽朗的笑声让记者丝毫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古稀老人。

  “以前的自行车是交通工具,现如今自行车已变成健身器械了。5年前,儿子给我买了一辆自行车,我就开始专门骑车锻炼,感觉身体越来越硬朗了。”刘麦生告诉记者,骑车健身纯属偶然,一次他去汾河公园锻炼身体正好巧遇正在骑行的朋友,他试了一下,感觉不错,回来就让儿子帮他买了一辆旅行自行车。刚开始骑行时,从平阳桥骑不到锣鼓桥就感觉体力不支了,等到返回来时腿脚都抬不起来了,慢慢的一天比一天骑行距离远,一次比一次骑行时间长,自此一发不可收拾,越骑越爱。现在,刘麦生不但能跟上骑行队伍,还跟着朋友骑遍了尧都区的山山水水,还去过洪洞县、襄汾县,最远还去过侯马市。

  最好的风景在路上。刘麦生说,通过骑车出游,他收获了很多美好的回忆。“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今年的5月份去侯马看花,我们的骑行队伍沿着汾河大堤一直骑行到襄汾,然后从108国道骑行到侯马,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骑不动了就相互鼓励,经过三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刘麦生说,在骑行路上,他和他的老朋友们不仅收获了快乐,还收获了健康。

  记者 苏亚兵

绿色出行 谁也不是旁观者

  对于许多人而言,无车日”或许只是一种噱头,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然而,记者通过观察我市的晚高峰交通情况及走访多位交警后,才深刻体会到“有什么样的选择,就有什么样的改变”。有时只要作出一点点“牺牲”,就可以换来更为畅通的交通环境。

  9月19日17时30分左右,市区解放路迎来交通晚高峰。多位交警坚守岗位,有序地指挥车辆与行人通行。然而,有些车主却对交通指示灯与交警的手势熟视无睹,见缝插针、能钻则钻,导致交通极为混乱。但是,交警们临阵不乱,巧妙地化解了不时出现的拥堵,使交通状况渐渐得到缓解。

  “我队的管辖范围为朝殿至工贸购物中心路段,范围不大,但责任重大。这里分布着含幼儿园在内的8所学校、3家大型购物中心、数家单位及多个住宅小区,可以说是城区人流量、车流量最大的街道之一。”市交警支队北城大队女子中队副中队长白莹介绍,这里每天会呈现三个高峰期,尤以午高峰和晚高峰严重。午高峰集中在11:00—13:00,晚高峰集中在17:00—19:30。若遇上恶劣天气,拥堵情况更为严重。”

  拥堵的交通让一些市民“抓狂”,也让值勤的交警备感头疼。根据现场情况来看,堵车原因更多的是人为因素,但很少有人能意识到。

  “往年的‘无车日’,我们曾根据上级安排,到辖区路口做一些相应宣传。可是,一些车主对此并不重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白莹认为,无车日”能否做到“无车”,关键在于车主的态度和意识。一日无车或许治疗不了城市“顽疾”,但能以此唤醒那些曾被忽视的意识,让绿色出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绿色出行,谁也不是旁观者。该中队一位正在值勤的女交警道出心声:“近距离出行的市民可以尝试减少自驾车,转而选择公交车或骑自行车等更环保的出行方式,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的现象,增强绿色出行的意识。”

  自从汽车“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对驾车出行的依赖日益加深,从而加剧了交通拥堵这一“城市病”。面对经常上演的交通窘况,许多车主耐心有限,忍不住抱怨“车太多,路不宽”。但是,他们在肆意加塞的同时,却没有思考过自己就是最直接的交通参与者。只要自己多一点集体意识,就能为城市交通贡献一点力量,天天都是“无车日”便不再是梦想。

  记者 李静

徒步带来的改变

  “每天走路上下班其实是很快乐的事儿。”又逢周一,王晓宁依然选择7时40分出门前往公司。在他看来,从贡院街步行至解放路仅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自己预留二十分钟的时间已经足够。

  步行上下班对王晓宁而言,不仅是锻炼,更是放松。“上班途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去迎接一天充实的工作,我很享受。”从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工程开工以来,虽然开车经扁担巷、花果街就能很快到公司,但他还是决定每天步行上下班。王晓宁坦言,刚开始几天觉得很不适应,后来听从爱人的话,在上班途中停下来吃早餐,然后再继续步行确实是个好主意。一边吃早点,一边看着大街上为生活奔波的行人,心中不免发出很多感慨。

  “一段时间下来,我的体重减了五六斤,而且人也精神了不少。”几个月的步行,让王晓宁收获了很多意外的惊喜,街上的柿子树挂果了,石榴树开花了,这样的消息和图片发在朋友圈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秒赞”,很多人在羡慕他步行上下班的同时,都鼓励他坚持下去。

  相比王晓宁,娜梅(化名)选择步行上下班多少有些被动。几个月前,我的电动车被偷,没办法只好步行上下班了。”虽然是步行,但娜梅家距离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就七八百米,步行前往也就是几分钟的事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多么大的困扰。

  “以前上下班考虑到有电动车,每天往往都是还有三四分钟才出门,急急忙忙,甚至偶然还会迟到。”娜梅介绍,自打开始步行后,她每天上午给全家人做饭的时间就相应地提前了二十分钟,为了提前这二十分钟,她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也相应提前了半个多小时。“以前每天晚上十一点才睡,现在十点多就睡了。”娜美笑着说,保证了睡眠时间,自己每天早上醒来不再像以前那样无精打采,步行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特别是后来看到很多报道说,步行是一种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的最简单最基本的锻炼方式,可以降低很多慢性病的发病率,娜梅便坚持了下来。

  如今,娜梅上下班的时候还会“变着法”的步行,进行一段距离的大步走,在进行一段距离的小步走,甚至一边步行一边扭腰。她惊奇地发现,原来每天上班的途中,很多人像她一样,大家沐浴着朝阳,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街道两旁优美的景色,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在路上。

  记者 卢凯

让乘公交成为一种习惯

  “现在公交车数量已经很多了,尤其是绿色纯电动公交,高端大气上档次!如果市民养成乘坐公交车的习惯,咱们市里的环境也能得到很大的改善。”9月19日上午,在平阳广场花果城饭店站点乘坐7路车的王先生介绍,乘公交车出行既节约开支又不担心没地方停车,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出行方式。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经实现运营的纯电动公交已经有223辆,力争年底我市的纯电动公交将达到423辆。公交公司呼吁,若市民每天都乘坐公交或骑车出行,将大大改善我市的空气质量。

  市民王先生家住东城某小区,而他在市内的一家事业单位上班,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自从3月份限号以来,他已将很久没开车上下班了。“这几天天气不冷不热,骑电动车特别方便,要是遇到下雨等天气,坐公交车更合适,还不为道路添堵,何乐而不为?”王先生说,他已经习惯每天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尤其是7路车和高铁对接以后,晚上9点多还有车。王先生希望大家都能选择乘坐公交车或骑车出行,为城市的良好环境作贡献。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市人民医院附近的公交车充电站。站内停放着很多纯电动公交车,107路的公交车司机张师傅说,自己开公交车5年了,今年自鼓楼南北街改造以来,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乘坐公交车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以前跑市内的另一条线路,比较冷清,有时一个来回都拉不了几个人,现在乘车的市民越来越多。”张师傅说,现在市区公交线路大都换成了绿色无污染的纯电动公交,就连106路、107路、108路等这样的郊区线路也都换成了无人售票的纯电动公交;对市民来说,既方便又环保,同时还可以减轻交通压力。

  采访中,一些市民说,乘坐公交车上下班虽很方便,可也常有苦恼:因为道路限行,而且修路使得好多公交线路变来变去,有时候都不知道线路变到哪里了,不知道还会不会路过自己的家门口?为此,市公交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说,在我市城市道路改造以前,市民基本上最多倒两次车就能到达目的地,现在鼓楼南北街拓宽改造和部分路段正在建立交桥,所以,公交线路会临时进行调整。工程完工后,公交所有线路都会恢复正常。

  如果每个市民都乘坐绿色无污染的纯电动公交,或者骑自行车,或者步行……这样,我们临汾的空气质量会进一步改善,请为家乡的环保作出你的努力。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相关阅读

    本文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