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10月14日晚20:00,《爸爸去哪儿》在芒果TV和优酷视频温情回归。从台播转网播,《爸爸去哪儿4》依旧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第四季的《爸爸去哪儿》有很多新意,尤其是加入了实习爸爸和素人宝贝,新鲜的搭配让人眼前一亮。
回顾亲子综艺节目的发展历程,从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儿》首播让观众一夜沸腾,风景秀丽的野外、难得一见的明星亲子跟拍,换来了高收视率和微博“零吐槽”的好评。随后,《爸爸回来了》《妈妈听我说》《二胎时代》《人生第一次》等节目跟风播出,一批“星二代”由此走红,开始接广告参加商演。有网友戏称:00后霸占了荧屏。好景不长,今年4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不得借真人秀节目炒作包装明星,也不得在娱乐访谈、娱乐报道等节目中宣传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装造“星”、一夜成名。总局将从节目数量、节目内容、播出时间等方面对真人秀节目进行引导调控,原则上不允许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4》添加了素人元素并改成网播,便是制作团队为了迎合“限娃令”做出的调整。“限娃令”是否有必要,市民各持己见。
正方:童真不该被综艺消费
在高中教师王新平看来,大量亲子真人秀的共性是:让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节目组的策划下、导演的指挥下出演,“孩子是节目的卖点,也是观众的看点,但童真不该被消费。”王老师认为,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这类真人秀已经在无形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侵犯儿童隐私,为了博话题而炒作、制造儿童间的冲突,将儿童行为进行成人化的解读,缺乏对儿童认知的正确引导等。
在《爸爸去哪儿》中,有一集是爸爸让孩子护蛋的情景假设,大人们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假装一不小心把这些鸡蛋打碎了,然后看孩子们的反应。王老师直言:“这些最后都在荧屏上呈现,爸爸以谎言和极端的形象来考验孩子们的承受力和感情,其实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虽然无法继续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这些可爱的萌娃,对不少观众来说是一件挺遗憾的事,但回归到孩子本身,或许这样对他们的成长也不是坏事。有心理学专家表示,对少年儿童参加综艺节目态度谨慎,是符合伦理的,孩子们不具有行为责任能力,从个体角度说,所做的事情也不能保证是自由意愿,大部分时间还是会以父母的要求为主,而不一定有能力自己选择。
市民成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孩子的家长都应该了解,孩子在三四岁时的状态,别说懂不懂事了,他们甚至连是非观都还没有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参与如此复杂的真人秀制作,过程中一定会对他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如果大人处理得好就罢了,一旦处理不好,这种不良影响就会是一生的。”另外,她也表示了还孩子童年的重要性:“孩子在这个年龄段,就该去幼儿园参与群体活动,由家人陪伴自由自在地生活,还孩子一个他本该有的童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很多孩子都很早熟,不要让他们过早接触大人的世界,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成女士认为,从长远来看,真人秀节目“限娃令”会对综艺节目起到积极的引导及匡扶作用,也为尚未成年的孩子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反方:亲子节目导向正确对儿童成长有益
在采访中,还有一部分市民认为,“限娃令”有点小题大做。
成先生是一位新晋奶爸,也是《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的忠实“爸爸”粉。“这类节目呼吁大家回归家庭,重视亲子关系,而且节目中呈现多位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的不同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父母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成先生坦言,观看《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时候他刚结婚,他十分羡慕节目中爸爸们和孩子间朋友式的相处模式,“我脑海中的亲子关系是爸爸负责赚钱养家,妈妈负责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教育。看过节目后我才意识到,父亲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且我认为带孩子参加这种体验生活的节目很有意义,可以让孩子亲近自然,接触到不一样的世界。”
也有一部分市民认为,“限娃令”应该变成“限家长令”。“带孩子参加节目不是奔着让孩子出名去的,而是让孩子在节目中收获成长。明星家长在节目之余不应该让孩子接受商业演出和广告代言。”李女士坦言,“之前在网上看到有明星的孩子因广告代言和商演太多导致生病无法按时参加活动的报道,这简直是‘坑娃’啊!参加亲子节目给了孩子很好的锻炼机会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明星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吸金利器’。节目拍摄完成后还是要让孩子回归课堂,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学习上。”
“限娃令”其实是一次“反思”,这一次的“反思”后势必会有更好的、更具正能量、更符合当代发展的节目与大家见面,过去的亲子类综艺节目,也会迎来新的思维和突破。记者 荀丹薇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