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豫剧选段、小品、舞蹈、现代戏……近日,“大美临汾·群众文化基层行”走进霍州市退沙办什林村,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有声有色的文艺演出,让百姓大开眼界,这只是霍州文化建设大业中的一个镜头。阳春三月,步入霍州城乡,处处能感受到文化事业火热兴起的热烈浪潮。
“为老百姓提供了多种文化服务的同时,去年,我们完成了文化产业增加值1.33亿元,比2015年增长13%,超额完成省定目标责任考核任务。”霍州市文化局局长张建民开门见山地说。文化,犹如旗帜,正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引领着社会新风尚,推动着霍州蓬勃发展。
好戏连台 文体活动蓬勃开展
在该市“三下乡”活动中,退沙办什林村陈改珍随着涌动的人群,挨个儿走过宣传服务台。陈改珍乐呵呵地说,“以前比较盲目,见什么材料都拿,现在不一样,都是带着问题来的。这样的活动我们非常欢迎,希望下乡活动经常举办。”丰富的文化活动是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近年来,该市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文化成果送到基层、送进社区、送入企业,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免费的文化大餐。
该市紧紧围绕“靓丽霍州”这一主题,以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庆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系列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开展了“迎新春·学雷锋·献爱心·送温暖·送欢乐”、送文艺演出、元宵节灯展、书画摄影作品展、“PICC”杯青少年围棋比赛、“农信杯”登山比赛、广场舞展示等各种文体活动,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体育生活,全市体育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亮点频闪 文化产业稳步做强
文化小舞台,百姓大社会。诗歌朗诵搭配旗袍展秀,书画联展配套武术表演,送戏下乡套餐电影放映……一个个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需求的文化套餐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更方便了,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
去年以来,该市组织“尧风古韵”中镇霍山诗歌朗诵会、“古韵新风·醉美霍州”首届旗袍秀大赛;组织举办了建党95周年暨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楹联展,共展出作品260余幅;结合“文化山西·书香临汾”全民阅读活动,配送全市199个行政村图书室图书经费39.8万元;新增“超星移动图书馆”,倡导用手机读书。截至目前,累计送戏下乡150场,送电影下乡超过2000余场,霍州书表演队巡回在全市农村社区演出30余场;指导基层开展文体活动50余次,参与人数达16000余人;为基层配送文体器材,价值10余万元,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为使濒临失传的霍州地方书发扬传承,去年该市挖掘整理录制了省级非遗项目《霍州三弦书》三辑12个段子。去年5月,新编排录制了霍州三弦书《风清气正搞选举》,换届选举期间,三弦书《风清气正搞选举》在12个乡镇(街道)进行了巡回演出,达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作用。去年6月11日,该市组织第11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现场发放宣传材料1000余份;深入到街道、社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开展了宣传和咨询活动,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次。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申报工作,完成了李曹镇、三教乡、陶唐峪乡三个乡镇的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普查工作;完成了《霍州面塑》《霍州莺歌》两个非遗项目的省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
凸显特色 文化品牌叫响全国
去年9月,在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上,一场气贯长虹、雄壮浑厚的锣鼓表演吸引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浓郁的民族服饰、铿锵的锣鼓鼓点让在场的外国友人震撼不已,霍州威风锣鼓成了开幕式上的“明星”。2016年,霍州威风锣鼓参加了运城公祭舜帝活动、山西国新能源七一庆典活动、上海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成为霍州文化的代表产业。
近年来,霍州众多的文化品牌走出了家门,冲出了省外,在全国各项比赛中打响了霍州文化品牌。像锣鼓一样,该市的健身操队、门球代表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去年6月,该市健身操队参加孝义市举办的山西省第五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囊括全部五个项目优胜奖,同时获得“最佳编排奖”和“道德风尚奖”。去年9月,代表临汾市参加了山西省第五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广场舞比赛,获得规定套路第二名、自选套路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参加山西省第五届老年体育健身大会,获规定、自选两个优胜奖和优秀组织奖。去年10月,该市代表山西省参加了在云南德宏州芒市举办的“瑞丽航空杯”全国老年人健身球操交流赛,一举夺得三个项目的优胜、一个项目优秀以及“最佳编排奖”“最佳表演奖”“道德风尚奖”等八个奖项。门协代表队参加临汾市门球锦标赛,1人获单打第四名,2对4人获双打冠、亚军,团体荣获亚军。
与此同时,该市按照深化“平安文化市场”建设的要求,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为重点,扎实开展文化经营场所专项治理整顿工作。加强对文化经营业主的教育培训工作,对全市文化经营单位负责人进行了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知识培训,明确了各种文化经营场所的责任,规范了经营秩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今年,该市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更多的人唱起来、动起来、乐起来,通过文化的熏陶,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传承、民俗研究、产业培植、文明倡导,提高城乡居民素质,丰富百姓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记者范韶华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