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走在淅沥小雨“滋润”的五四路上,脑海里反复思考着几个问题,根据以往的采访经验,每个地名来历的背后都深藏着一段属于它的故事,或文化,或地域,或时代……这条五四路的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故事呢?4月8日,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百姓印象“川”字形五四路,隶属于坂下社区,位于河汾北路东方向,北与幸福巷、七一路为邻。记者徒步丈量,这条东西走向的死胡同全长约450米、宽约6米。按照地形走势来看,由西向东行走约150米处,路南方向有一条通往坂下街的小路。路北方向,地势宽阔(以下表示为路2部分)。整条巷子呈“7”形。
“从我家建房子的时候,这里就叫这个名字,我也不知道是啥原因。是不是因为是五月四日修建的呢?”采访中,今年50多岁的住户赵女士猜测说。
“这条路与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吗?”记者问。
“基本没有变,只不过以前两边都是老瓦房,十多年前差不多都盖成了平房。”赵女士说。
告别赵女士,记者沿着这条巷子由西往东走,来到了路北的一户人家。得知记者来意,今年48岁的乔女士说:我家的房子修建25年了,那时候这里就叫五四路,只不过那会儿的路没有这么宽,周边都是挨家挨户的房屋。”说着,乔女士指着离自家大门口约6米远的地方说,你看,以前在这里有一排房子,大概10年前这片房屋被拆迁开发。这就是当时那排房子的宅地基。”乔女士还介绍:其实,之前的五四路共有三条巷子,像‘川’字形。也就是说,你进来的那儿属于五四路的主干道,在主干道的右边有一条,我家这条位于主干道左边。”
居民回忆旧时貌对于村民的说法,今年74岁的老住户霍平生给予了肯定。霍平生说,之所以叫五四路是因为它是五月四日修建的。”一旁70岁的冯先生也附和道,对,是根据修建时间命名的。”谈及它的修建年代,霍平生推测说:大概有30多年了,记忆中的五四路是一条细长的土路,不是死胡同。往东,能一直走到现在的铁路大宿舍,中途要路过一座砖瓦窑。同时,它还是一条通往田间地头的交通要塞;往西走(路2部分)可通往七一路。后来,随着政策的变化,这里被批准建起了民房,起初这里只有三户人家。”老人边说边为记者指那三家房子的具体位置,呈三角状。
再后来,随着房屋的增多,砖瓦窑的“退出”,这条小路逐渐变成了一条死胡同,田地也被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取代。
还原真相话由来为了更精确地还原真相,记者来到临汾经济开发区滨河办事处坂下社区居委会求证。
该社区工作人员解宝生介绍,五四路是按照时间来命名的。
工作人员宋兴胜补充道:这条路修建于1971年,确切的通路时间是五月一日,但由于当时临汾已经有一条路被命名为五一路,再加上当时修建这条路的时候,都是青年人义务参与劳动,所以就被命名成了五四路。”记者 亢亚莉
采访手记 在对地名来历的采访中,总会听到“为啥采访这些”的疑问。其实,记者也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究竟为什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更加坚定了心里的那个答案。
故事讲的是一位漂泊在外的老人,身体不好不能回到家乡,就让孩子回来寻根,找他生活过的地方。孩子归来,拿着地址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方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局,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于是,这位老先生写信感谢民政局同志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说得多好!地名,在所有寻找家乡的人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即便不在这里出生,那也是祖辈的根,后代依旧将心底的那份乡愁,与那个遥远的地名联在一起。
所以,在此很感谢那些在采访中给予我帮助的人,也希望跟我有同样情怀的人可以提供更多有关地名来历的线索,让我们共同为那些寻家的人做点事情。
责任编辑:付基恒